黃孟霞
(廣西靖西市渠洋鎮渠洋初級中學,廣西 靖西 533821)
自己作為擔負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教師,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本人從教20多年來,一直秉承教書育人的理念,把教材里的知識點盡可能都傳授給學生,可以說是兢兢業業,盡職盡責。但學生們的掌握程度和學習效果并沒有達到完美。反觀多年的教學實踐過程,在教學的有效性上值得深深地反思。
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作用,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將激發學生自學熱情當作教學重點,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讓學生自主學習,對學習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引入生活實例,將抽象枯燥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事例有機結合,體現學科知識來源于生活的教學理念,降低學生對學科理論的理解難度,便于學生結合生活實例理解課本知識,讓學生的學習內容來源于生活并能更好地服務于生活。在講解“如何與父母溝通”這一環節時,以表格形式,出示實例,如媽媽偷看“我”QQ 聊天記錄、爸爸嚴禁“我”玩手機、父母干涉“我”交友等,讓學生從“時間”、“地點”、“方式”三個方面,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引導學生從具體事例中探討溝通技巧。教學過程中,教師恰當引入與學生生活有關的事例,增添了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喚起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促成活躍的課堂互動,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使學生的思維得以延伸和升華。如我在講授成年子女應履行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時播放歌曲《懂你》,從而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孝敬父母,怎樣孝敬父母。這樣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了學習任務,提升了道德素養,增強了法制觀念。這樣的教學巧妙地整合了語文、藝術、音樂等學科知識,提高了教學實效。
生活化課堂模式,是指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在傳授課本理論知識的同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讓學生帶著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走進課堂,構建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為支撐的課程教學模塊。生活化課堂的步驟可以總結為找尋案例、分析問題、貼近生活。做到多多思考,多多總結。
初中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課堂模式,將枯燥的課堂學習生涯與現實中的生活互相結合起來,讓學生帶著主動探索生活的興趣走進課堂,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使學生的生活上的問題與課堂上的知識結合,提升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除了一些直觀情境的創設之外,在初中道德與法治體驗式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組織實踐活動,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如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活動,促使學生以更加直觀的形式進行情感體驗,增強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例如,在“法律在我們身邊”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實際生活創設問題情境:“在生活中,法律有著怎樣的具體體現呢?”鼓勵學生勤奮地思考,充分自己的觀點去陳述;之后為學生設置消費者維權情境,要求學生扮演消費者進行維權。如購買到偽劣假冒產品時應怎樣維護自身的消費者權益?肖像被違法商用后怎樣維權?引導學生在角色扮演過程中探究法律解決路徑,促使學生感知到我們身邊處處存在法律,深化學生對法律的認知,讓學生懂得使用法律武器合理維權,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
為使學生的體驗得到不斷深化,教師還可組織開展一些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密切師生教學互動,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實現情感升華。例如,可以讓學生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或上街做義務交通勸導員,或到養老院慰問老人,或到福利院和孩子們一起做游戲,或到戶外拾撿垃圾……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獲取直觀的情感體驗,使學生樹立服務社會、保護環境、尊老愛幼的意識,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和法治意識,促進學生的情感升華,增強教學效果。在初中課程體系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在育人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品質,可幫助他們構建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體驗式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具體的學習體驗情境,使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實現情感的升華和能力的提升,促使學科價值得到充分展現。
體驗式教學是一種新型教學方式,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感悟,以生為本,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科特點加以運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增強教學實效。
結語: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如何培養他們的法律意識和道德水準關乎社會的進步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初中學生是青少年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提高學生們的法律意識和道德觀念也是廣大從教人員的歷史責任。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任課老師,既要教書,又要育人,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