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河北省承德市圍場縣第二中學,河北 承德 068450)
美術新課程標準指出:“通過學習美術,豐富學生的視覺、觸覺,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和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以及美術的實踐能力,達到能用美術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完善人格。”隨著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滲入,我們的美術教學過程就應該讓學生的情感體驗貫穿始終,就應該通過以美術教學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含在美術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使他們被美術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真正體現了以美術教育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有關美術教育審美核心的這一理念的闡述,“以美術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應貫穿與美術教學的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在教學中,要強調美術的審美情感體驗,根據美術的審美表現特征,引導學生對所有的表現形式和情感體驗內涵的整體把握,領會美術要素在教學和生活中的作用。
根據這一基本理念,作為一名美術教師,有責任深入透徹的分析美術作品,充分利用美術作品中蘊涵著的審美因素,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創設恰當情境,把握作品特征,提升教學立意等方法,引導學生感知美術,體驗美術,理解美術,作品的深刻內涵,讓她們從內心深處產生深刻情感內涵的共鳴,是真實的情感在美術教學中自然交流融合,才能真正達到美術審美的境界和教育的最終目標。
美術教學情境能勾勒出教師和學生的內在感覺與外部因素交互所形成的特有的審美情感境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美術是以特有的藝術語言和形象吸引人,感染人。美術教學中,教師就是要創設一種可以讓學生進行感知、創作、體驗,以激發、感染、陶冶、誘導學生的審美情感。學生和教師是通過情境的創設和被情境所感染、陶醉、啟迪與激勵的情感主體,師生共同分享美術本身所蘊含的情感世界。因此,我們在美術教學過程中設計情境導入時,要根據美術作品蘊含的審美角度精心設計,要在設計教學過程的第一時間抓住學生的心,引導學生情感的投入。例如在欣賞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時,要用不同的背景進行烘托,可以利用視頻展現當時的戰爭場面,可以利用作品本身的藝術形象和語言感受作者的創作過程、心理和藝術來源。通過戰爭的悲慘場面讓學生感悟情感在作品中的體現,美術作品又同時在藝術和社會中的作用,更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中的美術學習對于學生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以上的教學片段,美術教師要根據作品內在的審美因素,從作品本身入手,針對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了最恰當,最直接、最有效的情境導入,一切都顯得那么自然而不乏新意,就在自然而又新奇的不經意間抓住了學生的心,學生已經被教師創設的情境所吸引,此時學生的情感投入已無須教師用過多的語言去啟發,學生的情感已開始自然地融入到美術作品的創作和欣賞之中。欣賞作品的過程也必將會在教學過程中隨著美術作品的情感的發展和變化而自然交融。
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情感體驗,離不開情感的變化,其核心的心理反應就是“情感共鳴”。所謂情感共鳴,是人們參與美術審美實踐活動中的一種心理現象,是人們感覺、知覺、想象、情感、思維等心理活動。在美術作品的誘導下,教師和學生的心理變化產生了一種美感,學生在接觸美術作品的同時,已經接觸了美術所表達的情感,學習美術的過程便是情感體驗的過程,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情感與美術作品中蘊涵的情感融合后產生共鳴,讓美術釋放出的情感與學生的心靈產生共振,是美術詮釋的創新式教學和學習在每一個學生的腦海中形成的圖像。在激發學生對美術產生情感共鳴的同時,必須把握美術的情感特征,找準切入點,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情感特征,情感要素,美術要素的藝術表現作用,美術的風格特征等產生敏感的反應。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抓住美術作品的情感特征,通過有效的手段引領學生對美術深入的賞析,讓學生產生情感對美術教學的立意進一步得以提升,讓學生的情感體驗得以提升,那就會帶來強烈的心靈震撼。良好的社會公德對于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發展都至關重要,如何在美術欣賞教學中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道德,這就需要在美術作品中挖掘形象,引導學生如何學習。例如在講解關于招貼畫的過程中,我比較注重講解關于環境問題的作品,在分析作品的時候我選擇能引起學生注意的作品,產生共鳴。
總之,美術教育是情感藝術,美術教育也是情感教育,美術教育過程更是審美情感的發展和變化的過程。我們的美術教育正是如此強烈的通過藝術感染力發揮著獨特的育人功能,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導學生直接面對審美情感,直接與美術作品釋放的情感碰撞,在藝術的交流中對情感交流的過程中,感受、吸收、融合、升華美術作品的審美情感因素,讓學生的真情實感在美術課堂和課后以及生活中盡情的融合交流,使學生的審美情感得到感染和熏陶,建立起對親人、對他人、對人類,對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摯愛之情,從而養成的對生活的積極樂觀的態度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