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河
(廣西北海市合浦縣閘口鎮新紅小學,廣西 北海 536118)
新版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階段“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這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可見,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僅已經不適應現代數學教學的需要,而且還給學生學習數學留下了不少疑難問題。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想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加大教學改革和創新。對于小學生來說,不僅是在解決疑難問題中吸取經驗,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己的解題與應用能力。
從教學實踐來看,小學生對疑難問題的解題思路和技巧方法掌握并不是很多,碰到較難的題目往往束手無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繼續以傳授解決問題的思想去代替傳授解題步驟的方法,就會得不償失。尤其是隨著年級的上升,小學生對解訣問題的步驟和過程、方法就會感到越來越吃力。比如解答數量關系的題目,本來是對小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一個檢測,但大多數學生由于基礎知識不牢固,疑難問題就會接二連三出現,導致成績差強人意。為了讓學生依據數學教材文本內容打牢基礎知識基礎,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常見的數量關系時,教師要教學新的內容前,首先注重檢查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學生要理解并掌握了“單價*數量=總價、速度*時間=路程”這兩種數量關系,才可能運用數量關系解決實際問題。如:商店進了845 輛玩具車,原價賣16 元,按照原價賣出537 輛,已經收入多少元?剩下的玩具車按照現價13 元一個售出,還能收入多少元?很多學生讀題后,會被幾個數字打亂了思維,不知道從何入手。學生如果對數量關系掌握得較熟練,很快就能計出賣537 輛玩具車后的收入是537*16=元,至于第二個問題剩下的玩具車還能收入多少錢,首先得求出剩下有幾輛玩具車,然后用“數量*單價=總價”的方法就能計算出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所以,在解訣這類應用題前,教師應從基礎知識導入,給學生再分析一下數量關系,幫助同學理清問題中數量關系,從本質上把疑難問題揭示出來,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學生通過老師的積極引導,點撥,很快就會以基礎知識為基礎或者拓展思路,找到解決疑難問題的方法。
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現在的鄉村學校已經能夠普及多媒體的運用了。由于多媒體技術具有形象生動、聲色兼備的特點,運用于教學中能極大激學生的學習興趣,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助力于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對于提升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大有幫助。如: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時,學生雖然在前面的學習中認識了圓柱,知道了圓柱的底面和高。但一些學生對于圓柱的表面積不理解,對于側面積其實就是一個展開的長方形也比較模糊。如果一味地背公式,套用公式解答,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沒能得到真正的發展。所以在講授圓柱的表面積時,重點要通過將圓柱進行展開,引導學生理解圓柱的表面積其實就是一個曲面和兩個完全相同的圓組成,借助多媒體進行展示,學生通過形象動態的展示,才能幫助其真正建立圓柱的表面積的表象了。圓柱的側面展開圖就是一個長方形,同樣借多媒體一展示,學生看著就一目了然了。
所以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提升小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是數學教學課堂中經常運用到的一種形式,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設合作學習的氛圍,創設合作學習的條件,精心設計合作學習的內容,以此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效率。小組合作學習不是追求形式的熱鬧,而是要在合作中進行有效的學習、探究。比如:在學習《測定方向》中,通過四人小組合作,讓學生商量,選擇在校園的哪里測定方向?然后分工進行測量,再把測量表進行填寫好,最后看哪組測得快又準。在小組合作中,大大激發了孩子們的參與熱情,提高了學困生的學習效率。低年級的同學的競爭意識很強,在合作學習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任務,有時候角色進行輪換,提升了學習的互動性。在測量的過程中,學生能用方向的知識測定實物的方向,這就形成了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一種能力。在與其他組員交流的過程中,通過傾聽、發言、糾正別人的觀點,無形中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小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和技巧,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使數學教學效率進一步得到提高。教師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從以前的講授為主的角色轉換為引導,把主動權還給學生,真正地促進教學過程的發展。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以本為本”,充分利用教材的例子,打牢學生數學知識基礎,結合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通過科學有效的合作學習,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引導學生掌握數學學習方法,構建完整的數學基礎知識網絡,才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解決數學疑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