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霞
(河北省大城縣旺村鎮四岳中心小學,河北 大城 065900)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育面對的是一個個具有獨特個性的學生,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展是人的本性要求,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閱讀教學更應引導學生參與閱讀過程,把充裕的時間和空間讓給不同個性、不同潛能的學生,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提高自己的創新意識和閱讀能力,使自己的個性獲得最優發展。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閱讀教學中,要發展學生的個性,首要條件的教師必須把學習的自由還給學生,把學生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學習的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條件去自主探索,去讀書研究,真正實現自我發現和發展。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教師應抓住學生這種內心需求,營造一種有利于學生進行學習的環境和氛圍,使課堂上產生融洽的師生情感,積極的情緒體驗,讓學生在知識的探索、能力的發揮上達到最佳的狀態。如教學《落花生》一課時,當學生自讀理解后,有的學生提出落花生、桃子、石榴和蘋果,都是按照各自的生長習性生長在大自然中的,作者賦予它們以思想,這種寫作方法值得我們學習,但是,每種植物結果的方式是自然規律,這里面沒有含蓄與炫耀之分。同時,桃子、石榴、蘋果把自己的果實掛在枝頭,讓人們看了感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它們裝飾、點綴著大自然,這有什么不好呢?面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教師應給予積極的肯定,以“平等中的首席”的定位參加學生的討論,給學生創造出寬松和諧的氛圍,使學生的創造性的和諧人格得到很好的發展。正是因為營造了一種理解、真誠、信任、民主的心理氛圍,所以學生能處于一種精神放松、思想自由的狀態,師生真正互動起來,雙方的交流活躍,信息的傳輸暢通,學生的個性獲得和諧發展。
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發展個性,關鍵在于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獨立自主地感悟。學生自讀自悟時,需要多長時間就給多長時間,教師盡可能少講、少問、少總結歸納。凡是學生能自己學懂的,教師就不必講。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在學生獨立感悟時遇到困難時,可以給予點撥、指導,教學生所不會,解學生之疑惑。如《登山》一文的教學,文中講的是列寧登山看日出時,為了鍛煉自己的意志,兩次走危險小路的故事,教育學生要自覺地時刻鍛煉自己的意志,做個堅強的人。學生對列寧走危險的小路紛紛談了自己的切身感受。“列寧真勇敢,他如果在困難、危險面前退卻了,就不能欣賞到日出的壯麗景觀”。“我現在終于明白了列寧為什么會成為一個偉人,那是因為他有堅強的意志、不屈的精神,我要向他學習”“我們要要向列寧那樣,在生活中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在學習上要知難而進,勇于拼搏”。有的學生大膽地表示了自己的個性化解讀結果:“那條小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列寧走在上面頭昏目眩,隨時都有危險,列寧這是在拿生命開玩笑”。學生的個性化解讀顯然是學生認真思考的結果,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的解讀,積極引導學生思考探究辨析:“列寧是在鍛煉自己的意志還是在做不該做的危險事呢?誰能結合你知道的列寧的有關事跡或聯系日常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來說一說自己的認識?”教師引導學生把獨特的感悟與理解建立在正確的價值觀上,吸取文本豐厚的精神營養:“列寧為了革命多次被反動政府逮捕、流放,遇到了我們難以想象的困難,但他都戰勝了,這一切沒有堅強的意志,他怎能做到呢?”“列寧當時領導人民鬧革命,以驚人的智慧、膽識和勇氣,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巨大的困難,終于獲得了偉大的勝利。這一切都得益于列寧堅強的革命意志。教師在學生獨特感悟的基礎上進行了正確的價值引領,促進了學生個性和諧發展。
學生在獨立自主的感悟中必然有所發現、有所思考、有所收獲,應讓學生把自己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在表達的過程中,發展個性化思維。由于學生之間的差異,即使對同一篇課文,不同的學生在同一位教師的指導下,也會產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學生在不同的時間和環境里,對同一篇課文的感悟也會有差異。教師應珍視、尊重學生獨立的閱讀感悟,讓學生在課堂中有機會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與同伴進行交流,并在交流中獲得發展。如教學《濫竽充數》這則寓言,教師要學生在充分誦讀的基礎上,對寓言中出現的人物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的個性化看法。學生的自主感受竟是如此豐富:“南郭先生不懂裝懂,靠騙人過日子真不好。”這是多數孩子的看法,從正面批評了南郭先生;“我覺得南郭先生也有好的,在齊湣王那里,他知道混不過去就溜了,這還有點自知之明。”這是在從反向為南郭先生找“閃光點”,能“一分為二”,也有道理。;“我不喜歡齊宣王,他只圖享受,是一個糊涂王。”這也是多數學生的意見;“我喜歡齊湣王,他很聰明,不允許作假。”王也有好壞,講實事求是;“這里的眾樂師都不好,他們應該知道南郭先生不會吹竽,是騙人的。但都想當好人,不分是非。”這位學生反對當老好人,意向不俗;“眾樂師都是好人,騙騙齊宣王有什么不對。他們肯定很同情南郭先生,心想怪可憐的,就讓他混口飯吃吧!”教師應大膽地面對孩子們的個性化的認識,對學生的個性化認識要倍加珍惜和尊重,讓他們學生結合自己知識、經驗,發展他們的個性化認識,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創新思考,發展了個性化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