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
(新疆巴州輪臺縣第一中學,新疆 巴州 841600)
《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課程目標指出:要讓學生能夠積極的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來,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及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體驗數學活動無處不在的探索性與創造性。按照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在課堂上聯系生活實際開展數學教學活動。要把數學課堂打造成“生活課堂”,將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變成學生學習生活的過程,從而體現“數學源于生活、藏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思想。
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架設好課堂——生活的橋梁,讓學生在體驗中發現數學知識,在生活中運用知識,體會數學的價值,感受數學的魅力,不僅是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的需要。教師作為教育的主導,在初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怎樣做到讓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能夠“享受”數學,不再“害怕”數學呢?因此,為了更好地實現在數學教學中“享受”數學,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與實踐。
《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為了增強學生“數學源于生活”的意識,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適當講訴一些有關數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對于數學的廣泛應用,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精彩地敘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迷、日用之繁等各個方面,無處不有數學的重要貢獻。可見,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而因為傳統數學教學中只重視數學問題的解決、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運用知識的熟練程度,以及做題的技巧等,往往忽視了在數學課堂上引導學生走向生活。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引導學生走向生活,聯系生活實際,鼓勵學生從生活經驗中獲取知識,最終實現數學教學回歸實踐、回歸生活。
例如,在學習數學統計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將數學教學與未來職業前景相聯系,告訴學生一個知識適用于一個行業,告訴學生一個從事保險業的精算師,年薪可達百萬,而一個國家的任何一項政策的出臺都是與大量的統計調查密不可分的。這樣就要求學生不要做書呆子,要關心社會,關注生活實際。
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知識也應該走進生活,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將實際生活的火熱同數學知識的冷峻相融合。克萊因曾經說過:“數學是一種精神,一種理性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激發、促進、鼓舞數學并驅使人類的思維得以運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在課堂教學中,在教師的指引下,逐步調動學生主動學習,創新性運用數學的積極性,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離不開數學”,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巧妙設計問題的情境,使學生的思維空間擴大化。
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關鍵就是要構建數學模型,最終通過數學方式將問題解決。初中數學建模教學把生活、生產中的具體的案例轉化為數學問題,通過建立數學模型解決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強大。
手是意識的偉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創造者。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十分關注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現知識、理解新知識和掌握新知識,讓學生的思維在動手操作中得到發展。例如,學習“圓與圓的位置關系”,這節課的內容與上一節課“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圓與圓的位置關系遠遠復雜于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準備好兩個圓,一個半徑8 厘米,一個半徑15 厘米,然后將其中的一個圓固定,將另外一個圓由遠及近按照兩個圓的圓心所在直線的同一個方向移動。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讓學生根據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類比出圓與圓的位置關系,通過討論,歸納并確定兩圓位置關系的各種情況,并對各種位置關系進行分類,從而歸納出兩圓位置關系的本質特征;最后得出兩圓的位置關系有:相離、相切、相交。在“外離”、“內含”、“外切”、“內切”這幾個概念的形成過程中,讓學生自己結合圖形進行比較,逐步完善其本質特征,從而使概念的理解落到實處,達到了“寓知識于活動,化抽象為形象,變空洞為具體”的效果,使數學學習具有形象性、趣味性和生動性。
數學來源于現實生活,存在于現實生活,并且應用于現實生活。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以中學課程的基本出發點為準則,加強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積極主動地將學生從課堂上引導出去走進生活,讓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體驗感受,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從而實現“數學化”和“生活化”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