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貴 姚瓊
(湖南應用技術學院,湖南 常德 415100)
在當前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同時,互聯網和手機這些數字媒體的出現,尤其微信、微博、網站、短視頻等新媒體發展迅速,傳播快,受眾廣,在高校師生日常學習和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新媒體因為具有巨大的信息量、便捷的傳播力,正在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極大的改變和深刻的影響。認識到新媒體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良好機遇和新挑戰,有助于我們正確把握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方向和改進角度,是擺在高校思想政治相關工作者面前最具現實性和挑戰性的課題。在全國高校思政會上,習總書記強調,要進一步把握教書育人相關規律,把新媒體新技術與日常工作結合起來,進一步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不斷增強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代感和吸引力,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體背景下和廣大師生的聯系。
新媒體北極看那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主要有如下幾點:一是網絡的發展帶來多種意識形態的沖擊,主流意識形態受到質疑。主流意識形態是構成一個社會思想政治建設的核心內容,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要支柱,在任何一個社會、國家中都不能喪失,具備其獨一無二的價值。在當前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了更加開放包容的網絡空間環境,現實空盡環境也日益與虛擬環境交織,各類政治力量在進行斗爭和較量,尤其境內外各種敵對勢力,他們利用網絡虛擬空間和新媒體的掩護,在法律法規的灰色地帶宣揚西方敵對價值觀,在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上,甚至不惜買水軍造勢引發輿論焦點,質疑我國社會主義社會主流價值觀,加重了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環境的復雜性。二是信息的真假性有待辨析,有時會影響高校師生的價值判斷。在新媒體時代下,網絡信息傳播具有開放性和自由性的特點,時空局限性很小,這就導致部分群體濫用網絡發聲,人們在追求快速獲得海量信息資源的同時,容易導致消極、虛假的信息滿天飛,其中一些具有西方消費主義的傾向,易對我國主流價值觀造成沖擊的思想,大學生一時難以辨識,會導致其價值觀念的混亂。三是媒體信息的多樣性與課堂教育的單一性加重了思想針織教育工作面臨的局限。思政課堂是當前大學生立德樹人的主要平臺,在現實教育環境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方式也在不斷變化,現實與理想的矛盾進一步加劇,學生的認可度逐步成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課一個現實問題和重大挑戰。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是學生立德樹人的主要渠道,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正視其面臨的各種挑戰,積極解決矛盾,化解沖突,讓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服務于大學生職業規劃和未來發展。
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進,要依據其面臨挑戰對癥下藥,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擴展其與新媒體時代的聯系。利用新媒體優勢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核心是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關鍵是既要利用新媒體促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校園傳播,又要用馬克思主義先進文化凈化校園新媒體環境。具體而言,一是教育引導學生發揮馬克思主義的“望遠鏡”作用,提高政治站位,樹立理論自信,利用“馬克思主義+新媒體+”模式提高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興趣,提升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二是教育引導學生發揮馬克思主義的“顯微鏡”作用,增強自身辨別能力,自覺實踐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去觀察分析新媒體環境下良莠不齊的網絡內容,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培養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二是積極推進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涵改革。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要加強學習,提升教師隊伍的新媒體素養,有針對性地提高各育人主體的政治素質、道德修養,切實提高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綜合素養。積極打造校園“云媒體”,注重線下課堂與校園文化建設,注重不同年級、不同性別、學生的自然劃分,又注重不同成長階段、不同培養方式的分層劃分,立足有步驟、分階段、成體系的教育方式滿足層次化的成長需求,并貫穿于大學生在校成長成才的各環節,達到全過程育人的目的。要僅僅把握一個“新”字,把核心價值追求同師生喜聞樂見的展現形式緊密地結合起來,讓師生喜歡看并愿意踐行。三是要積極發揮教師對思想政治工作新媒體教育的引領作用,大力推進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同時借助新媒體豐富多彩的表達方式的傳播形式與傳播手段,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點,把握高校輿論的主動權,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傳播正能量。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打造全方位新媒體育工作格局,不斷為推進思想政治工作新媒體改革,促進開發思想政治工作新媒體品牌等相關產品聯動發展,進一步增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時代感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