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梅
(河套學院,內蒙古 巴彥淖爾 015000)
中國進入了21 世紀后,實現了各行業高速發展,教育作為培養高素質社會所需人才、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途徑,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進行改革和探究,便于迎接未來的各種機遇和挑戰。自2018 年以來,教育部提出以提高教學質量為重點,進行教育改革。因此教師更應當更新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通過不斷的創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發揮好引導作用,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文章以混合式教學在大學英語精讀課程中的應用為出發點,探究了如何推動大學英語的教學改革。
混合式教學模式并不是一種新研發的教學模式,而是傳統模式和線上模式相結合所產生的教學方法。混合式教學模式并沒有具體的定義,最初混合式教學模式是用來培訓商業人才,線上模式和線下模式能夠進行互補,實現資源的最優組合,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混合式教學模式是由北京師范大學的何克抗教授首次引入高校教學中[1]。何克抗教授發現混合教學模式能夠將線上和線下進行有機結合,既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又能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并且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各種資源在互聯網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共享和傳播,人們逐漸看到了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前景。混合式教學模式不僅僅是兩種教學方法的結合,更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為前提的教學和輔導的結合。
當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例如慕課、釘釘、雨課堂、翻轉課堂等等。大學生一般都擁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利用網絡能夠尋找到更多的學習內容,在不斷探索和實踐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教師在學習的過程中則扮演著引導、輔助的作用。混合式教學模式相比起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或線上教學模式有著極大的優勢,例如教學地點和教學模式更加具有靈活性,只要擁有平臺教師和學生就能夠進行交流和溝通,同時混合教學模式更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律性,確保教學信息始終與社會前沿保持一致。
精讀課程,是英語專業學生不可或缺的專業課之一。精讀課程的重點在于“精”,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英語精讀課程一般是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學習,學生處于一種被動學習的狀態,教學氛圍較為嚴肅,教學效率也很難得到提高。傳統教學模式所培養出來的英語專業學生與社會所需人才的標準相差甚遠,因此大學英語精讀教學必須改變原有的教學形式[2]。在傳統課程中,學習積極性不高是常見狀況,甚至有的學生缺席英語精讀課程,而教師對這種現象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課堂上再有一部分學生被手機或其他電子產品轉移了注意力,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課堂顯得更加枯燥無味,學生的厭煩情緒越來越重,如此一來形成了惡性循環。現在的社會形勢與十幾年前已經有了巨大不同,不論是教師還是學校都應當積極應對新形勢和新潮流,轉變固有觀念,將新方法應用到教學中,提高教學效果[3]。
為了探究混合式教學在精讀課程中的作用,下面將采用實驗的方法進行分析。
本試驗的研究對象為英語專業的大三學生,在實驗開始之前,要先調查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英語水平,選取水平相當的兩個班級,將其分為A 班和B 班。
其中A 班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也就是傳統教學+線上教學。在精讀課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或者各種線上平臺。教師要利用資源和平臺提議學生做好課前準備工作,精讀課程教學完成后,還要監督學生進行課后復習。在課上時,英語教師要積極利用視頻、課件、網站等資源,將教學內容簡易化、條理化,同時還要在課堂中設置問題,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在A 班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B 班則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也就是普通的線下模式。
要有人員記錄兩班學生的學習情況、日常表現以及成績等等,在本學期的精讀課程完成后,還要通過問卷形式調查學生對課堂教學模式的意見和建議。
當一學期的精讀課程全部完成后,比較AB 兩班的學生成績,發現A 班的成績明顯高于B 班,并且A 班中游以上的學生數量遠遠超過B 班。根據數據可以判定,a 班的精讀課程效果高于b 班,也就意味著混合式教學模式相比傳統教學模式,優勢更加明顯。
除了要關注學生的成績,還要關注學生對于兩種授課模式的感受和體驗。通過問卷調查和回收,能夠發現A 班學生對于教學的滿意程度遠遠高于B 班。而學生在課堂上的活躍度、展現能力等記錄同樣也能印證這一點。
綜上所述,混合式教學模式相比傳統教學模式,更加適合如今的社會。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不斷拓展,線上和線下的混合教學模式已經成為了未來教學的必然趨勢。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讓教師和學生更加容易和便捷的獲得互聯網中的信息,同時也增加了信息傳播的多樣性和層次性。通過實驗可以得知,學生對于混合教學模式的感興趣程度和接納程度,遠遠高于傳統教學模式,這也就意味著若想提高大學英語精讀課程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也需要從教學模式入手進行改革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