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鈺
(延邊大學,吉林 延邊 133000)
在當今中國的教育實踐中,隨著學生的權利日益被重視,很多人對教育懲戒存在一定認識誤區。一方面,許多人過分崇尚“賞識教育”,認為只有通過鼓勵表揚才能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從而片面摒棄了“懲戒教育”;另一方面,許多人把懲戒與懲罰混淆,認為任何形式的懲戒均為體罰或變相體罰行為。針對這一現象,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三個案例為鋪墊,對教師在執教過程中出現的這三類懲戒行為失范問題進行了探討,旨在對此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及對策供教師借鑒!
2018 年6 月15 日,黑龍江某初中的一節生物課上有幾位男同學在課堂上嗑瓜子稱兄道弟,根本無視老師的存在。與此同時,授課的嚴老師卻視而不見,繼續講課,并沒有出言制止也沒有對學生加以管教。而這幾位男同學的行為已經嚴重影響到課堂的紀律及其他同學的聽課效果,引起了班中其他人的深度不滿。
事后班級中其他同學家長將此事反應給學校,學校對此教師進行了詳細的詢問,而涉事的嚴老師卻說:“上課吃瓜子擾亂紀律的孩子是學校有名的調皮,都是一些小混混,還和社會人打交道,一言不合就打架,學校根本管不了,找家長也沒用。我不加以管教懲戒是因為就算我管了他們也不一定會聽,并且我怕自己受傷,不想上班被打。”
案例分析:
此案例反映了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不敢不會應用懲戒行為的問題。
案例中的嚴老師因教學對象的屢教不改及對自身利益的擔憂等因素的迫使,從而放棄對幾位擾亂課堂紀律的同學實施懲戒,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第二章第八條中的第五點:教師有義務“制止有害于學生的行為或者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案例中的嚴老師沒有正確的履行此義務,在學生出現不利于其自身成長的錯誤行為時教師沒有及時的制止加以管教規范其行為,屬于教師的失職。教師不及時指出并幫助學生改正其錯誤的行為及做法時不僅會導致犯錯學生的不良行為越演越烈,甚至會使班級其他學生效仿錯誤的行為,導致班級其他同學出現更嚴重的問題。另外根據《教育法》第二十八條第四款規定“教師有對學生進行處分的權力”教師有義務更有權力對出現錯誤的學生進行適當合理的處罰和批評。
本案例中該教師對學生的過錯行為不問不管,會使學生的過錯行為得到強化,無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良好教學秩序的建立,而教師應有的權力也在此流失。教書育人是教師依法執教下最基本的職責,教師在注重知識教學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同學的品性德行的教學。
案例中的嚴老師應樹立正確的懲戒觀念及教育觀念,不要因為學生本身性質或其它特殊因素就放棄自己的教育行為,要合理利用自己的懲戒與管理權利,用諸如一對一談話,家訪等適合此類學生的管理手段,不讓權力在自己的手中流失,必要時采取適度的懲戒行為來規正學生的心態與行為,助力其健康發展。
2016 年12 月28 日,衡水市某小學四年級數學老師,針對學生的計算題,錯一道罰抄寫500 遍,如果不抄,就罰寫1000 遍。據有些家長反應,平常這種過度罰抄現象也時有發生,有的孩子為了完成作業,晚上寫到半夜1-2 點。如果家長給老師提意見,就會遭到威脅,揚言要放棄孩子,變相懲罰孩子等。
案例分析:
此案例中反映了這位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存在使用懲戒行為過度的問題。懲戒行為過度過量利用,根本原因是這位教師的素質差,教育手段貧乏,法律觀念淡泊,以為自己的懲戒手段可以幫助學生,但懲戒不等于懲罰,教師的這種行為已經偏離了懲戒教育的合法使用范圍,不僅不能促使學生發展還反而對其有害。
首先,這位教師的過度懲戒行為已演變為變相體罰,他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5條:“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其次,他也違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37 條中的第二點:“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的”,已應付法律責任。最后,根據《義務教育法》第29 條第二款規定:“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得歧視學生,不得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不得侵犯學生合法權益。”該老師的行為已構成侵權。
針對學生屢次出錯,作為教師首先要從自身教學過程與方法中找原因。如若是學生個體原因,應當采取適當的懲戒方法規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幫助學生有效掌握計算能力。過度的抄寫總是會適得其反,讓學生對學習產生厭惡,從而導致惡性循環。故應適度使用懲戒,以謀求最好效果!
2018 年4 月的一天,六年級學生小明和小亮在體育課上打架,體育老師朱老師非常氣憤,大喝將其制止。朱老師讓小明和小亮承認錯誤,小明和小亮不予理會。于是,朱老師命令并強迫小明和小亮互相扇耳光,直至下課而止。當晚小明被父母送去醫院,小明被診斷為左耳暫時性失聰。
案例分析:
此案例反映了教師在執教過程中亂用懲戒行為的問題。朱老師亂用教師權力的行為足可見其自我法律意識的淡薄及其對學生人格尊嚴及身心健康的忽視。
案例中的朱老師首先違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條“保護未成年人的工作”中“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嚴”的原則。其次,朱老師沒有很好履行《教師法》第八條規定的教師的法律義務,“關心、愛護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最后,小明和小亮都是六年級學生,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39 條:“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或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朱老師應合理運用懲戒的方式,正確使用自己的權利。在制止學生不良行為時,應事先反思用的方法是否正確。大聲呵斥學生容易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應給予學生尊重,語言不要過激,發現學生出現不良行為時,應該仔細詢問緣由以及思考和平的解決方案,暴力不能解決一切問題。
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此類問題具體表現為教師不敢、不想,不會使用懲戒行為。
對此種現象,首先,教師應加強對教師本身義務的學習,明確且牢記自己的義務并真正的落實在教學活動中;其次,教師還應明確教師自身責任,不要因個人利益怕受侵害而忽略學生對自身成長的迫害行為。最后教師還應積極學習教育管理手段方法,必要時可向有經驗的教師、專家請教。明確自己的權力,真正使自己有“權”敢用、有“權”可用,有“權”會用。
與此同時也建議學校要加強教師對權力與義務的教育,可定期舉行相關的教育活動。定期對教師的教學活動及教學行為進行監督與評價,看教師是否正確的履行了自己的義務并且運用了適當的權力。也希望國家應對教師的懲戒權制定具體的法條法規,令懲戒權更明確化、具體化,使教師在使用懲戒權利時有法可依,有使用權力的底氣,有所保障。
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此類失范問題具體表現為教師給學生布置過量罰寫、過量體育鍛煉等對學生身心造成傷害的行為。
對此類問題,首先教師自身要改變自身的教育教學方式,用巧妙且有效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其次,懲戒只是一種輔助的教學手段,教師要提高自身法律素養和職業道德,教育為主,懲戒為輔,不能過分依賴懲戒手段以達成教育目標,應樹立一個良好的教師形象;最后,教師在使用懲戒行為時,應明確自己所采取懲戒手段的目的,不要過分過度使用,脫離了初衷,而傷害到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此類失范問題具體表現為教師侮辱、打罵、變相體罰學生。
對于此類問題,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教學觀念,認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等重要法律,擺正自己的位置,真正做到尊重學生、關愛學生!時刻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著想。使用懲戒行為時,不因個人情緒做出侮辱、傷害學生的任何行為!
沒有任何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懲戒行為作為教師執教過程中的必要手段,在教育實踐中未達到理想效果的情形也大量存在。本文僅針對了當下教師在執教過程中出現的三類懲戒行為失范問題作出探討并給予了我組建議及相關策略,以期能夠為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教師在使用懲戒行為時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