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第四高級中學,河南 安陽 456300)
要想掌握歷史史料在歷史教學中如何運用,就要清楚什么是歷史,歷史是人們對過去的事情的記載。如何讓我們回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就需要借助歷史史料去再現、感知、體驗和理解歷史,這是歷史認識的一般規律。近年來,隨著新課標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高考歷史試題的導向,也使史料教學越來越被歷史教師所重視。
史料是歷史學的一部分,是教師進行歷史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認識和重建過去的重要證據。它包括各種典籍、圖表、碑文、筆記、圖畫、文物、民謠等。要讓學生真正的學習、感悟歷史,就必須積極正確的運用史料,使史料教學成為中學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關于史料我認為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大學歷史書籍,主要是當前大學的一些教材,里面有許多根據史書編寫的內容和一些近現代的歷史學家他們自己的觀點,這些往往成為當前考試中歷史史料的參考對象,像周一良、吳于廑主編的4卷本《世界通史》,吳于廑、齊世榮主編的6卷本《世界史》等,還有當前一些歷史學家寫的書籍,都是非常好歷史史料。
第二是教材里出現的材料,教材的材料是對教材知識的解讀,因此多讀教材的史料有助于理解教材觀點。像教材里出現的課前序言、圖片、地圖、人物簡介、書籍內容簡介等,通過對他們的積累和練習,也是提高能力的好素材。
第三則是平時做題時碰到的史料應該重視,可以進行剪貼和積累,尤其是有些短小的材料,是對教材知識點的解釋和考察,另外有些是對教材歷史事件發生原因和評價的重新解讀和歸納,這些史料要積累。
如何使歷史史料在實踐教學中運用于歷史課堂,并產生較好的效果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歷史教學必須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入手。內容豐富、生動直觀的史料,可以成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求歷史、解密歷史真相的動力,從而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述本節課“發明家的科學精神”時,我選取了愛迪生的相關史料,“在講述科技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這一問題時,引用這么一則史料:兩個世紀以前,一千個人當中沒有一個人穿襪子,一個世紀以前,五百個人當中沒有一個人穿襪子,現在(產業革命后)一千個人當中沒有一個人不穿襪子。(引自1831年英國出版《機器的成績》) 從而得出工業革命對人類生活方式的影響,以及再現當時歷史的真實。
適當引用同時代人特別是名人的原話和原文,可以增強歷史感,使歷史教學富有時代氣息。講述史料,看似增加難度,實質上是簡化了教材內容。如:在分析以蒸汽機為標志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時,引用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中的一段話:“資產階級,由于一切工具的改進,由于交通運輸的及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融進文明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工業革命對世界的影響,同時也能說明工業文明對其他文明的沖擊,也進一步說明了蒸汽機出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史料是對歷史知識的重新認知,因此把合適的史料放在合適的位置,有助于學生重新認知教材。史料能比較生動地反映歷史的本來面貌,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幫助學生準確地領悟歷史,培養、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例如,講到蒸汽機對城市化的影響時,就可引用愛德華伯恩斯坦等撰寫的《世界文明史》中一句話作為史料:“一旦蒸汽機能把大批男男女女和兒童引到工廠工作,城市數量和規模就開始增大。在城市,交通運輸比鄉村要便利。因而原材料輸入和把產品運出去花費都較低。同樣,城市里容易招到工人,……然而19世紀初期城市發展的原因并不限于工業化一點。人口的普遍增長與工業化合力促成城市以驚人的速度發展。”這段史料可以使學生更形象、更深刻地認識蒸汽機的威力與影響,尤其注意到工業革命對社會生產結構的影響。 所以什么樣的材料就必須放在相應的位置。
綜上所述,利用歷史史料進行教學,非常適合當前高考對于學生能力的要求,在貫徹新課程標準要求的同時、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學生學習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有著積極得到意義。利用史料進行教學,可以看作是最能夠體現新課程理念和有助于提高學生歷史學科能力的教學方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只要認真落實史料教學,必定能夠讓學生學好歷史,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