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威縣實驗中學,河北 威縣 054700)
素質教育體系是涵養人文精神、心靈疏導、知行統一、提升人性境界和文化內涵的大工程。而中學思想道德教學的人文教育就是對學生的培養從適應社會發展入手,樹立貢獻國家、回報社會、善待自然的觀念,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積極引導人生意義和社會價值的實現。
良好的教學環境對思想品德課上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十分重要,良好的教學環境主要指的是學生有充分發揮自身才能的機會,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這就要求,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上,應給予學生提問題的機會,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促進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自主思考,讓學生在學習課堂知識的過程中逐步感悟提高自身法律素質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引導者角色的作用,引導學生走向探究法律知識的道路,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法律。
教師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滲透素質教育,就應該對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行否定。更進一步說,在傳統的初中思想品德課中,教師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而過多地采用灌輸式教學方式。因此,教師需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具體地說,教師要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要引導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中建構知識并提高能力。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能力等各個方面的能力都能夠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在“交往的藝術”這一課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自主探究,可以通過查閱資料或者交流等方式得到答案。此時,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就能得到提升,達到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發散性思維是指思考問題時信息朝各種可能的方向擴散,并引發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從各種設想出發,不拘泥于一個途徑,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盡可能作出合乎條件的多種解答。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求異與創新。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規的思維方式,用新知新覺去認識事物,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優勢,又有利于提高他們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將發散性思維作為一種能力來培養,它需要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加強訓練,從而熟練地掌握和運用,最終達到發散性思維的一個功能——創新。
情景教學是一種與創新教育相適應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可以通過教師創設與教材內容相符合的教學情境,制造一種能激起學生思考的條件和氛圍,使學生在客觀情境中獲得具體的感受,從而激發其相應情感,由此引導學生關注教學內容,產生積極的態度傾向,把激起的強烈情感投入教學活動,進而激發學生思考、探究的需要,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此教師首先自己應刻意求新,不因循舊習,勇于拋棄說教和陳規,努力形成有利于培養具有創造性人才的獨特的教學風格。其次,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創造性的發現和創造性的發揮,巧設疑問,為學生提供主動學習、積極參與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再次,教師要呵護學生每一個具有新意的沖動和念頭,珍惜他們每一個帶有創意的言行。
理論聯系實際,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是初中品德課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要根據不同年級,不同課題,讓學生從小課堂走進社會大課堂,在社會教育的大環境中,使學生理解體會所學習的理論知識,去認識社會,適應社會,不斷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同時結合實際,在第二課堂活動中,舉行時事演講。這樣,使學習生動活潑,在思想品德課所學的知識得到檢驗,得到升華,從而激發學生對社會主義建設理論追求欲望和創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學生各學科的理論素質和思想、道德、覺悟水平,獲得良好的素質教育效果。
在現代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除了要關注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以外,同時還必須要強調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在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的同時,教師還必須要通過科學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德育,通過德育教師能夠比較好的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在學習和發展的過程中真正的取得進步,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學生的品德是以自己的行為來體現的。讓學生進行道德行為的自我訓練、自我監督,是養成良好道德習慣的途徑。因此這一教育環節非常重要,當學生提高了道德認識,激發了道德情感,產生了行為動機,老師就要適時地引導學生自我訓練。首先是作業的設置,內容應該是把學過的道德觀念運用到日常生活、學習中去。如教學“生活要有規律”時,可讓學生在一天生活中,科學地分配時間,合理安排各項活動的具體要求,制訂自己一天的作息時間,并付諸實施。其次訓練要持之以恒,經過一段時間要回顧小結,體會取得進步的快樂,并尋找不足的原因,思考改進的措施。
實施素質教育是思想品德課的首要任務。每個教師都要在提高自身素質的前提下認真研究教材,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宗旨,開拓創新,勇于實踐,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要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思維意識,多方面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創新思維能力,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