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州市鄭母初級中學,山東 濰坊 262519)
初中數學是學生進行學習和發展的初級階段,并且能夠為日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但是在教師的課堂教學中會出現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師教學進程中學生對知識的整合和利用能力不佳,學生對課堂知識所知甚少的現象。究其原因,重點在于學生沒有進行良好的預習,在課堂教學中難以有效接收教師的知識傳遞。鑒于此,有效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和習慣是十分重要的,在本文的研究中,重點探究初中數學預習方法指導的策略[1]。
初中生在進行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經常受到教學內容晦澀難懂的影響,學生不能夠有效的提升自身的學習積極性,進而在學習中經常出現學習效果不佳,知識內容掌握失衡的現象。互聯網+背景下初中教學最大的優勢就是極大的豐富了教學資源,依靠網絡平臺,使用音頻、視頻等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將抽象化的初中數學知識轉化成具體的數學形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得到充分的提升;還可以通過侯建數學模型的形式,直觀演示空間、圖形、解題方式,通過數學實驗簡化數學知識,讓數學驗證變得更加簡單,促進學生知識內化;互聯網+通過網絡平臺有效延伸課堂,在初中數學教學進程中,使用網絡教學能夠將學生的課后、課前學習時間最大化的利用起來,進行高效的預習和復習工作,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其中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使用互聯網+的形式能夠最大化的創建有助于教學的環境,實現數學知識的生活化和實踐化發展,通過情境、對話、合作、意義構建全新的立體教學體系,更加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綜合素養[2]。
例如,教師在《我們身邊的圖形世界》教學進程中可以使用微課等先進的教學形式,在正式授課之前可以將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整合和完善,明確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利用微課錄制向學生展示教學內容,學生在正式接受課堂教學的基礎上能夠構建教師的教學內容體系,進而保證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能夠順利穩定。《我們身邊的圖形世界》教學內容較為簡單,通過有效的課前預習也能夠增強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認識,便于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內容[3]。
傳統的教學效果的評估方式是單純的利用考試成績進行學習情況的判斷,不能及時適應新課改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學評估,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布置作業,學生在平臺上積極發表自己的解題思路,教師能夠更直觀的接受到每一個學生學習的反饋情況,找到掌握知識的薄弱點,進行差異化教學;學生也可以利用網絡學習規律、解題技巧等,展示學習成果,積極參與探討和探索也是一項重要的評估指標。在互聯網+的教學背景下,教學評估形式呈現多樣化的發展形式,能夠促進學生將自身的精力和時間注入初中數學學習中,進而有效提升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和應用能力。
例如,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整合相應的教學評價機制,將初中生在數學課堂上的表現、回答問題的流暢程度、學生預習和復習的效果、作業完成準確率、自身成績的波動幅度等現象進行相應的記錄,并且將學生自身的成長和變化進行相應的數據收集和記錄,保證學生在接受教師的課堂教學進程中能夠逐漸展現自身的學習能力和效果。教師將教學評價形成系統化的教學指導和評價機制,評價結果與家長進行實時溝通,協同家校教學的基礎上能夠實現學生全面深化的教育和培養,在家長和教師的共同教學教育引導下,學生能夠逐漸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進而提升學生的預習能力和學習水平。
互聯網+背景下的初中數學教學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物理時空的限制,教師通過上傳教學課件、制作微課視頻等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學習方式。由于課堂時間短暫,學生對于難點知識的學習和內化程度有限,但是網絡教學平臺中的教學資源有效的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學生在課后學習和預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觀看視頻、重復學習教師制作的課件,總結教師課堂教學中傳授的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教師還可以通過學生的反饋情況,對于課堂、練習和作業匯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授,制作符合班級情況的教學模塊,對集中問題進行針對性解決,發揮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解決學生學習中的短板。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不容忽視的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養成的良好的預習和復習習慣[4]。
例如,教師進行初中數學中《角的比較》一部分知識內容的教學之前,可以將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錄制成微課視頻等形式,作為學生在正式學習之前的預習資料,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能夠參考教師的資料指導準確的進行知識點總結和研究。在課堂教學階段能夠快速找到自身知識體系中的盲區和欠缺部分,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預習能力和學習效果。學生進行良好的課前預習能夠促進自身學習進程的良好推進,也能夠掌握學習內容的重點難點,是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關鍵性環節。
預習和復習是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應當掌握的良好學習技能。在當下的教育教學環境中,教師應當轉變自身的教學形式和教學理念,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養,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促進學生能夠在數學學習的進程中奠定自身發展的基礎,引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