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外國語大學附屬濱海外國語學校初中部,天津 300000)
新課改的提出,明確了中學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核心素養為目標的教學理念,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思維、學習素養和實踐能力。因此美術教師要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實現理論與實際的有機融合,為學生創造有利的思考、操作空間。
在信息技術的帶動下,各個學科的教學都不斷發展。中學美術作為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綜合素養的重要學科,積極地采取信息技術,能夠達到改進教學形式、豐富教學內容的目的。借助信息技術,能夠更加直觀地展示美術作品的全貌,加強學生對美術內涵的掌握。另外,將與美術有關的信息資源整合進中學課堂,能夠提高課堂活力、拓展維度,而且有助于學生提升查找、分析信息資源的能力。
信息技術為學生發展所帶來的積極影響是不可否認的,但在拓寬學生視野的同時,教師也必須考慮信息技術對學生美術素養產生的負面影響。例如,許多學生由于缺少正確的美術觀念和對美術的敬畏,見到網絡上若干名畫被惡搞的糟糕圖片只覺得搞笑。面對這種情形,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來對比名畫與惡搞圖片,糾正學生對待信息技術和美術的態度、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
首先要明確美術教學在信息化背景下的新原則:一是教學的廣泛性和融合性,信息技術拓寬了美術學科的授課內容,借助互聯網收集信息能夠呈現出更加豐富、全面的學科內涵,并促進學生信息技術水平的提升。二是教學的深度和實用性,通過動畫、圖片等多種方式的展示,能夠讓學生產生具體的印象并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時在信息技術的帶動下,學生能夠接觸更加新穎、前沿的美術作品、概念和應用,增強了學科教育的實用性。三是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和創新能力,即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美術框架,并能夠運用簡單的美術原理來解決實際問題。
基于信息技術發展對中學美術教學產生的影響,中學美術課程形成了更加高效的創新模式。從教學內容橫向層面來講,教師要主動挖掘教材,借助網絡收集與之相關的美術作品并通過多媒體在課堂中展示,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從縱向層面來講,教師要善于用視頻、音樂等手段輔助教學,更加全面生動地再現作品內容,提高學生理解的深度。總之,美術教師要秉持學生未課堂主體這一教學原則,利用信息技術和美術學科的整合實現因材施教、深度教學、素質教學。
每位學生都有向善向美的天性,對繪畫等美術內容也都有著強烈的興趣。但是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只是根據教材內容展開論述,不注重對學生情感的引導。一板一眼的專業名詞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單一的講與練無法讓學生充分領會學科精神,致使學生將美術看做難懂、難學、難會的學科,不敢嘗試創造。美術課堂引進信息技術,能夠革除這種弊端,以一種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開啟美術之旅、解讀美術概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美術學習和探索中來。
以《美術是創造性勞動》這以單元中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學為例,教師在課堂開始時可以先拋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回答自己最喜愛的動畫角色以及其對應的生活原型,之后再借助多媒體播放幾個動畫小短片,調動班級氣氛。之后,教師可以放出幾組圖片,讓學生感受經過畫師加工后的事物與實際事物之間的巨大對比,從而激發起學生的學習探索欲。
信息技術的特征在于其內容新穎豐富,教師合理地借助網絡,不僅能夠收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美術作品,達到補充拓展教學的作用,而且能夠與美術界前沿知識、社會時事聯系起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和實用性。
以《廣而告之》這一節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先播放幾個電影短片,例如《霍元甲》、《當幸福來敲門》等,讓看過這些電影的學生舉手。之后教師再展示出對應的海報圖片,讓學生猜一猜分別對應哪部電影。以電影片段和猜一猜環節作導入,能讓學生初步了解電影海報的元素,便于后續教學工作的開展。
在過去的美術課堂中,教師講解完主要知識后,便讓學生進行模仿和自主練習,通常情況下課堂氛圍是安靜而又沉悶的。借助信息技術,能夠讓美術課堂變得靈動、活躍起來。例如,教師可以在講解知識的恰當位置播放相關視頻,或是在學生進行練習時播放背景音樂,有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美術實踐的形式多種多樣,不僅僅拘泥于靜態的繪畫創作。教師可以選擇經典的美術作品讓學生觀摩,然后以自己的方式如語言表達、表演話劇等方式來詮釋作品,增強學生的審美素養和思維轉化能力。
例如,在《富有活力的運動會》這節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一期回顧運動會精彩時刻的美術活動。一方面,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一些攝像頭下學生揮灑汗水的圖片;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和輔助學生將這些圖片加上振奮人心的背景音樂制作成PPT類型的視頻。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展示一些國家和國際賽事中出現的吉祥物和標志,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和模仿制作,在交流協作下繪制班級運動會徽章。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有效帶動了美術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改進,中學美術教學整合信息技術資源是實現新時代義務教學階段目標的必要舉措。美術教師要充分領會信息技術的內涵,挖掘和掌握信息技術同中學美術學科之間的聯系,并結合學生現狀將二者巧妙地融合起來,切實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