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市崇義縣思順中小學,江西 贛州 341300)
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是個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根據文化的含義,陽明文化的定義應該這樣理解:一切與王陽明有關的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由此可見,陽明文化的精華是王陽明的心學思想。
王陽明與孔子、孟子、朱熹并稱為中國古代孔、孟、朱、王儒學四賢。孔子是儒學創始人,提出“仁”的學說;孟子是儒學集大成者,主張“性善論”;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主張“格物窮理”。而王陽明是心學集大成者,其學說基本內容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1507 年,王陽明悟出了奠定心學基礎的第一大命題:心即理。從此開始自成一派創立自己的心學體系。
1508 年,王陽明又提出了心學第二大命題:知行合一,他認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
1520 年,王陽明又提出心學第三大命題:致良知。對于“格物致知”,王陽明認為,“致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到事事物物。“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在事上磨煉,見諸客觀實際。“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
隨著三大命題的提出,王陽明最終創立了完整的心學思想體系。王陽明 56 歲(1528 年)時,將心學思想歸納為四句話,即“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耗費一生的精力創立的心學是教導士人如何成圣賢的學說,他把外在之理內化于心,認為理想人格和素質都是人類本身就具有的,只要利用傳統儒學性善論加以引渡,就可以達到理想人格的境界,人人皆可成圣賢。從這個層面來理解,陽明文化最重要的價值是它的教育功能,今天我們之所以大力提倡弘揚陽明文化,目的就是要讓社會上更多的人了解王陽明,學習陽明心學,最大限度的發揮陽明心學指導實踐的作用,以喚醒社會各行各業的人心中的良知,使每個人都能按內心的良知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江西省崇義縣思順中小學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位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齊云山腹地思順鄉,是典型的農村山區學校。學校所在地思順是王陽明重要的立功之地。從 2015 年 9 月開始學校提出了“弘揚思順特色文化,創建美麗活力校園”的辦學新思路,開始推進陽明文化進校園活動。學校組織老師梳理了王陽明與思順的歷史文化,寫出了 50多篇圖文在微信公眾號刊登,拍了幾十張反映思順人文歷史的風光相片在《崇義手機報》發表,宣傳了崇義,宣傳了思順,同時噴繪了 20 版反映思順人文歷史的版報在學校各個角落張貼,每學期定期舉行陽明詩詞朗誦比賽、陽明文化讀書筆記評比,學校的校訓定為:厚德載物,知行合一。學校通過開展系列活動,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陽明文化,使思順中小學成為全縣農村校園文化氛圍最濃郁的學校之一。以上是思順中小學陽明文化進校園外化于“形”的做法,這也是陽明文化進校園一般的、常見的方法。
作為教師要認真學習王陽明的著作,了解陽明文化,把陽明心學的基本原理應用到班級管理、教育教學之中去。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要搞好學校各項工作,關鍵得靠全體教師。教育職業道德規定:一愛國守法,二愛崗敬業,三關愛學生,四教書育人,五為人師表,六終身學習。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首先必須發自內心的愛教育,愛學生,只有愛一行,才能干好一行。每個老師都具備成為優秀老師的條件,教好學生、帶好班級的“理”在老師們自己心中。其次,教師要做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老師不僅要言傳,更重要的是要身教,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老師要求學生不要遲到,自己就不能遲到,老師要求學生要孝敬父母,自己就做到孝敬父母,也就是老師要到知行合一。此外,老師要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活到老,學到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優秀的老師不見得一開始就優秀,是經過長期的修煉,逐步成長起來的。老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是“良心活”,工作量不好細化,不能用備課、上課、改作業的數量來考評老師,同樣上一節課用心與不用心你是很難發現的,這就要求學校管理者要喚醒老師內心的“良知”,破除心中賊,踏踏實實,兢兢業業抓好教育教學,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本職工作。
教師在日常教學之中要向學生滲透陽明文化,讓學生初步了解陽明心學,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黨的教育方針基本內容是: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因此,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養目標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王陽明家訓《示憲兒》也主張“蒙以養正”,把勤讀書,早立志,學做人,做好人作為重中之重。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要把教會學生做人擺在第一的位置,教育學生從小要知善知惡,要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在學校要尊敬師長,團結同學,講文明講禮貌,懂得感恩,誠實善良,在家要懂事聽話,孝敬父母,多做家務事。要從小培養學生認真學習、認真做事的好習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變被動為主動,讓每個學生都自信、陽光起來。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每個孩子的潛力都是無限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釋放學生本來就固有的無限潛能,讓所有孩子都成為社會有用之才。
表面上看,老師只是教育了一個個的學生,可是每個學生都影響一個家庭,而一個個的家庭卻組成了整個社會。希望通過推進陽明文化進校園活動,校風能得到扭轉,辦學水平能得到提升,在陽明文化的影響之下使教師工作積極性、學生學習積極性空前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