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學,江西 新余 338000)
地理核心素養是地理科學素養、地理人文素養和地理技術素養的集合,通俗講,指學生以科學嚴肅的地理學觀點觀察事物,靈活可變的應用地理學技能處理事物間存在的問題。眾多一線教師的教學數據顯示,地理核心素養的根本目的是使高中生具備適應自身和社會發展所需的品格和能力,這一素養是對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糅合。
核心素養是指能自律自主的在異質社群中相互行動,相互交流。培養高中生地理核心素養,即培養學生這一特殊邏輯思維,使學生能夠全面綜合的看待當今社會同地理這一學科間的聯系,能夠運用自己掌握的科學地理知識解決現實中遇到的相關問題。地理核心素養的發展以區域認知為主線,綜合思維、地理實踐能力及人地協調觀為輔。這不是簡單的單一問題,四要素之間聯系緊密,相互獨立而又相互依存[1]。
首先,關于區域認知,有一個很好的形容詞來描述它——因地制宜。這要求學生有一定的地理學知識儲備,既要了解某一區域的地理風貌和人文風貌,又能依據其環境特點綜合分析、解釋、預測區域地理環境與人文風貌的聯系。這一過程與地理綜合思維密不可分。
其次,綜合思維是學習地理最基本的思維模式。包括地理要素、區域以及時空三方面的綜合思考模式,從多角度全面系統的對地理現象與事物進行分析。充分認識事物各要素間的作用、影響及制約關系即可辯證的對待日常中遇到的地理問題,并合理將所掌握的地理學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人地協調觀屬于核心觀念,強調人類和地理環境之間形成協調關系的必要性。認識地理環境對人類生存的相互影響,明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分析解決人地矛盾中存在的問題,合理規劃可避免因自然災害造成人員、財產損失。人類在不斷實踐中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有規劃的約束人類活動能最大程度降低人為因素對自然的破壞,保護環境,而大自然又以另外一種形式反哺人類。深刻落實可持續發展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2]。
最后一點,適當的戶外觀察及模擬實驗是學生提高地理實踐能力的方法。這需要一定量的知識儲備。地理實踐能力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寬視野,增長見識。
1.對地理核心素養了解欠缺
應試教育使大多數人忽略了地理的重要性,教學資源偏頗嚴重,缺乏對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條件。
2.缺乏全面綜合思維模式
受傳統教學方法影響,通常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主要以老師講述為主,對老師的依賴性較強,缺乏自主學習思考的積極性,對知識的理解層次較淺,不能從多角度全面系統的對地理現象與事物進行分析,合理將所掌握的地理學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3]。
3.基本沒有地理實踐能力
目前大多數高中地理的教學模式仍然以分數作為唯一評判標準。高中生學習任務量大,學生缺乏戶外觀察的時間,學校缺乏地理學的相關模擬實驗課程,學生很難將書本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
應從地理現象、地理原理、地理問題等方面著手訓練學生綜合思維模式。學習掌握各地的地理現象,豐富擴展地理知識,增加地理知識儲備量。了解不同地理現象的成形原因,使學生開始初步思考、分析、模擬地理現象的演化,為合理將掌握的地理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做鋪墊。發現地理問題,主動從多角度思考分析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的有利條件,使所學知識融會貫通[4]。
增強學生的人地協調觀這一核心價值理念,應做到立足于生活,使地理教材與人地協調觀的現實概念相結合,從現實生活中的事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可以合理運用人地失調方面的視頻圖片資料,使學生意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對人地失調這一概念的理解。再聯系實際生活,列舉日常隨手浪費這樣的小事導致嚴重的人地失調危機,引發學生反思。根據身邊的環境問題,再著重講解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及措施,調動學生主動學習人地協調觀的積極性,又實現學生對發現問題、分析原因、解決問題的綜合思維模式的反復應用。
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是將掌握的教材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重要能力。那么,學校提供一個民主輕松的教學環境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教學環境對高中生的潛能開發,發展水平益處良多。合理運用學習資料或學習工具搜集地理信息對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至關重要。這是一個主動學習的過程,主動學習相關知識,將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同學,共同學習討論,共同進步。彌補了傳統教學中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這一不足之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自主學習的動力。布置走出課堂的實踐探究性的課外作業,更有利于促進學生將理論與實際地理問題結合起來。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從實踐中學習新的理論知識[5]。
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具有濃厚的現實意義。高中生作為祖國的接班人,代表著中國的明天和希望,但我國現如今對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力度仍舊欠缺。本文旨在利用和調動當代高中生心理社會資源,提高自主學習及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學生智力、能力和心理品質同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