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縣特殊教育學校,河南 駐馬店 463900)
低年級智障學生是指八到十歲且智商在三十五至五十五之間的兒童,這個群體的學生常常會因為自身年齡較小且智力水平不高而無法達到合理照顧自身的能力。因此,在低年級智障兒童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提升自己的責任意識,加強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與處理問題能力,且整個教學過程應該能夠對學生產生長遠的影響,在提高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時,擴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完成對學生的基礎知識教育。
要想使學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最好的方法是在日常的課程教育過程中進行自理能力培養的滲透性教學,而不是抽出固定的時間對學生采取集中化的課程教育。同時,教師應該抓住每一位學生的特點,做到個性化教學,使學生能夠接受到最符合自身發展的教學模式,得到學習能力的充分利用【1】。
如在上廁所能力的培養過程中,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并掌握廁所的相應標識;其次教師可以采取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從多角度拆分上廁所的過程,幫助學生充分理解概念;最后教師即可采取實地操作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進行實地操作與反復練習,最終完全掌握上廁所這項生活基本技能。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對學生進行男女的性別分辨教學,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實現小學校園生活,擁有一個健康且快樂的小學校園生活。
俗話說“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低年級智障學生的教育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有效抓住學生的興趣所在,并由此展開日常的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率【2】。對于八到十歲的學生來說,比賽形式的教學方法往往可以激發起學生旺盛的求知欲望與斗志,因此教師可以在日常的課程教學中合理設置比賽環節。
比如在“疊衣服”的技能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舉辦疊衣服比賽,同時還可以在比賽前通知學生的家長,以便學生可以得到疊衣服的有效練習。在比賽環節的進行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一定程度的指導,當然最重要的是教師應該保護每一位學生的自尊心與好勝心,合理地對每一位學生的表現進行鼓勵和肯定,同時教師還可以設置一些“疊衣服最快獎”“疊衣服最整齊獎”“疊衣服最創意獎”等諸多獎項,滿足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精神與心理需求,也能夠保證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繼續保持高昂的學習熱情與學習興趣,實現對低年級智障學生的長遠影響。
每一個學生都會慢慢成長發育,最終步入社會這個大家庭,因此,在低年級智障兒童的教育過程中,教師還應該培養學生對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社會生活適應體現在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教師可以采取滲透教學的方法,合理利用每一個教學機會提高學生的社會生活技能。如在“買早餐”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即可與學校附近的早餐店進行溝通交流,達成合作,再帶領學生到早餐店展開社會實地教學的模式。
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觀察社會中他人是如何購買早餐的,應該如何與老板進行溝通交流,如何付錢或找,如何選擇早餐類型零等等,在給予學生充分的觀察行人時間后,教師可以給每一位學生分發一定的零錢,讓學生融入到日常的社會生活中,學生自己進行實地操作,完成早餐的購買過程,并且可以通過一定的練習加強此類記憶的形成,最終得到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實現學生自理能力的培養目標。
家庭與學校的教育主體和工作重心都是這些學生,因此在這一共同目標的引導下,教師應當加強與低年級智障學生家長的溝通交流,提升學校與家庭的聯系,實現日常學習生活中學生遇到問題的雙方面解決。并且,隨著現代電子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教師與家長可以通過微信、電話、QQ等多種方法進行遠程的溝通交流,在現代教學中增添了家庭教育的力量。
同時,對于低年級智障學生來說,僅僅依靠學校內的課程教學是遠遠達不到自理能力的有效培養鍛煉的,因此家長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在家庭環境中采取一定的自理能力培養教學。如將家庭內的衛生間布置的更為可愛,吸引學生進行如廁能力的練習。當然,在學生的練習過程中,家長應該保持耐心與寬容的態度,采取鼓勵的教學模式,不應該對學生進行批評與責備等方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不受到傷害。同時,在家庭教學中,家長應該放手讓學生操作,不應該給予太多幫助,讓學生產生依賴心理,不利于今后的學習生活。
總而言之,在低年級智障學生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肩負起職業任務,發揚職業道德精神,以充沛的熱情與飽滿的精力完成對學生日常自理能力的培養工作,提高學生的社會技能水平,滿足現代教學的一定要求,以幫助學生更好的步入并適應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