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內江市第二中學,四川 內江 641000)
物理前置作業教學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在應用中憑借顯著的增益效果,近年來在教學領域受到了廣泛的使用,為了進一步在提升初中物理教學質量的同時去驗證初中物理前置作業教學的應用價值,本文將以實踐的方式對初中物理前置作業教學的實驗研究展開探討。
前置作業教學以往常用于數學與化學科目中,并且隨著應用時間與心得的積累,讓前置作業教學在這兩個科目中已經形成了相對完善的體系。而物理科目對前置作業教學的嘗試與應用無論在時間還是經驗上遠不足于其它兩個科目,由于缺乏成型的應用體系,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用前置作業教學并沒有完善的體系去作為借鑒與套用,導致當前初中物理前置作業教學的應用處于一個開荒時期,但也正是因此,讓初中物理前置作業教學的實驗研究更具價值性。
為了有效落實并發揮前置作業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應用中發揮作用,在展開初中物理前置作業教學實驗前對其進行策略性的設計是非常有必要的。初中物理前置作業教學實驗需要圍繞低入、多做、深思、高出這四個原則去進行布置設計。在設計內容上可以包含以下方面:1.對以往教學知識點進行回顧。2.將觀察與嘗試作為優先。3.以娛樂為最初目的進行手動操作和摸索。4.以日常生活為背景去尋找相關案例。5.實驗開展前先對實驗方案進行策劃設計。6.通過典型示范凝聚學生學習、思考、認知、理解方向。
任何教學策略都有著不同的應用側重點,前置作業教學同樣如此。前置作業是一種以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質量、效率、興趣為核心目標的策略,因此其設計理論依據建立在變易理論上,強調如何幫助學生學習。在教學上,結合各章知識點的教學任務從不同層面去設計出實例。比如在對光源的概念知識點教學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1.引用古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讓學生針對詩句內容去思考月光的來源是什么?月球是否具備發光功能。2.讓學生觀察兩個燈泡,其中一個處于未開啟照明狀態,另一個處于照明狀態,詢問學生哪一個燈泡更符合光源概念并說出原因。
在這兩道前置作業題中,“古詩”題運用了對比范式,在“燈泡”題的映襯下強調了“自身發光”這個領域中“是”與“否”的兩個價值,學生通過對比得知這兩種不同的屬性,并在對比過程中篩選出“是”的例子,判定為光源。而“燈泡”題則運用了分離范式,與第一題不同的在于它所強調的屬性是“正在”層面中的“是”與“否”。因為兩道題在發光屬性上不同,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問題的鑒別準確率。光源概念這一知識點并沒有很強的抽象性,但學生通過參照實例分析次數與經驗的累積,能夠熟練掌握和應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去分析解決問題,相較于傳統直接背定義的方式,這種方式顯然更為直觀,更能加深學生的印象,便于學生理解物理的同時,在思考物理類問題時也更具積極主動性。
初中物理教學中很多新知識點都與現實生活有關,此時教師應當充分利用知識來源于生活這一點,引導學生從日常角度出發去透過對現實生活中涉及物理現象的觀察和接觸,建立對新知識點的理解與認知。特別是比較有趣和典型的現象,可以提煉出來通過互動的形式進行分享,從而達到知識認知與理解的相互普及。有些教學知識點中的物理現象,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基本均具備了一定程度的認知,所以對于現象的描述與判斷這一環節的教學是非常適合學生自學的。自學過程中并不建議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和咨詢來完成,針對容易混淆,模糊不清的現象與概念,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對其進行歸類,并在這一過程中掌握鑒別經驗。在知識點的教學過程中隨著教學內容的深入,知識點的難度也逐漸加深,對于需要深入思考的知識內容,自學任務將上升至對現象的推理,此時,學生的試錯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這對學生探知知識點非常有幫助,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針對問題展開猜想,不要過早局限于探知結果的正確與否,讓學生在課堂上直接交流,隨后再引出有待解決的問題。在學生猜想過程中,隨著一些假設被推翻,最終會得到一些相對統一無爭議的假設,此時,教學環節將延伸到通過實驗去驗證假設是否成立,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驗證過程盡可能以觀察和體現的方式來完成。
由于當前前置作業教學模式在物理課程教學中缺乏應用體驗,有限的應用經驗使得初中物理前置作業教學尚未具備完善的教學體系,所以在應用過程中缺乏可靠的參照依據,這無疑對初中物理前置作業教學的開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不過這并不影響前置作業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價值,為此,越來越多的教育機構紛紛投入到對初中物理前置作業教學的實驗研究中。本文也正是以此為核心,在全文中對前置作業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展開了一系列的探討,并提出了初中物理前置作業教學實驗設計及實驗方法,盡管在缺乏完善體系的參照下,設計方案與方法策略不可避免存在很多有待提升的空間,但依然希望能夠為相關領域帶提供一份有參考價值的資料,同時也為自身的教學應用經驗進行充盈和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