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來賓市興賓區鎮東小學,廣西 來賓 546100)
在整個語文學科范疇內,閱讀所占據的模塊地位十分突出,同時也是對學生語文素養建設發揮重要影響的載體。然而,在實際授課的過程中,教師所采用的授課方法比較滯后,導致課堂的氣氛與學生的興趣需求嚴重不符,也限制了學生閱讀思維的建設。因此,針對上述問題,教師需要做的是要立足于高年級閱讀教學目標考慮,結合學生在閱讀領域所表現出的具體學習需求,對具體的授課模式進行創新,從而讓閱讀課呈現出全新的教學形態。
在高年級階段,閱讀模塊授課表現不容樂觀,其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學生興趣度普遍低下,對待閱讀素材不感興趣,在朗讀、鑒賞等活動中,參與性低下,甚至一些學生對閱讀學習比較排斥,認為該學習活動比較枯燥,學生難以產生學習興趣。同時,學生閱讀思維局限性,導致理解深度和高度存在明顯限制,這也是目前閱讀教學領域存在的典型問題。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只能了解文章中的大致內容,而對于文化、情感內涵以及寫作特色方面的認知并不準確和透徹。造成上述學習現狀的原因,其實可以具體歸結為教師教學舉措不合理上,在實際授課的過程中,教師所貫徹滿堂灌模式,給課堂氣氛的調節,以及學生積極性意識的培養都造成不利的影響。因此,針對上述問題,教師需要做的是要積極的更新教學思路,通過教法創新建立全新的授課體系,為全面構建高效課堂,提升學生整體閱讀素養而提供基礎動力。
文化內涵是支撐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容的重要載體[1]。因此,在閱讀活動開展之前,教師需要充分利用課程導入的功能,在此階段搜集與課程相關的文化素材,并通過文化故事的方式進行滲透和導入,通過師生互動的方式就故事背景進行探討和交流,促使學生對閱讀素材形成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思路。
在閱讀課上,教師需要針對高年級學生的思維基礎,對閱讀的基礎知識進行轉化。以多媒體為基礎動力將抽象知識通過圖畫資源的搜集和轉化,進行生動性的展示。讓學生在情境感受和體驗的過程中深入地理解文章中的內容,并在大膽想象的過程中對閱讀素材中所包含的事物特征和人物形象加深理解,也能夠促使學生在情感方面形成一定的共鳴,從而保證學生的閱讀理解更加有深度。比如說,教師在講解《四季之美》時,則以借助多媒體將春夏秋冬所對應的景物以視頻的方式進行展示,并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結合自身的想象,就四季的特點以及自身所呈現出的情感認知進行深入的思考。
在閱讀課上,教師需要針對高年級學生在閱讀鑒賞方面對環境所提出的需求,就課堂的結構以及師生之間的關系進行有效的調整。從師講生聽到生為主,師為輔角色地位的轉變,提高閱讀課的開放性,構建和諧的學習氛圍,強調互助思想的貫徹。鼓勵學生在小組內部就具體的文章內容進行綜合性的鑒賞[2]。同時也可以組織趣味的合作探究活動,從而加深學生的閱讀體驗。比如說,教師在講解《將相和》時,則可以組織學生先在小組內部就文章內容進行自主翻譯,梳理人物關系和情境。之后,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團結協作進行角色扮演,在課堂上進行戲劇表演,讓學生在合作互動的過程中對文章中所蘊含的優秀品格加深理解。
在針對高年級小學生開展閱讀課授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綜合性體系的構建[3]。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合理的進行寫作訓練,根據自身所掌握的寫作方法和特色進行寫作訓練,從而夯實學生的文學基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在貫徹讀寫融合的同時教師需要組織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外閱讀活動當中,在拓展閱讀期間根據自身的心得和感悟進行寫作創作,從而訓練學生形成良好的創新思維,幫助學生積累寫作創作經驗和素材,讓學生在多元化的學習和訓練環境中,形成良好的文學素養,促進小學語文實現素質全面革新。
結論:依前所述,閱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授課模塊,對小學生的思維建設和文學素養全面提升,都具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因此,在針對高年級學生開展閱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語文教師需要認真剖析當前教學存在的問題,并站在學生本位的角度考慮,積極更新授課方法,通過文化導入、情境優化、合作探究、讀寫融合以及課外拓展等多種教學路徑,為學生構建系統、全面的學習環境,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提高學生在閱讀模塊中的整體學習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