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沙心鄉中小學,江西 贛州 342300)
初中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在長期學習當中逐漸形成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品格,它包括了學生的語言應用理解能力、學習習慣、文學修養、人文品格等等,是學生在學習當中通過對知識的反復理解和升華中逐漸形成的內在語文綜合素質。以核心素養開展的語文教學,教師不能一味的重視能力提升,而是要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去挖掘語文學科的教學價值,本文將從“語言構建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來淺析教學策略。
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重視學生對于語言的運用。但是傳統教學當中,很多教師忽視了這一能力的培養,語文學習中的漢語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學生在學習當中錯誤的認為“看懂=學會”,忽視了對語言運用的學習,加之教師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忽視學生基礎能力的培養,重視分數的心態讓學生的基礎知識培養一直被忽視,阻礙了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1]。
在以核心素養為重點的教學當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培養,在重點字詞方面,教師要對字詞的釋義教學進一步重視,不要好高騖遠,避免學生形成眼高手低的習慣,重視學生基礎知識的寫記訓練,夯實學生基礎。對于學生的語言運用,教師要在寫作教學中,重視寫作方法的教學,寫作結構、順序、主旨表達、精神傳遞,都要經過系統化的訓練,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從而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強化和提升。
在傳統教學當中,教師對課堂教學大包大攬,忽視了學生在學習當中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在學習當中長期處于被動認知當中,缺乏獨立思維,擺脫了教師,學生的學習寸步難行,因此,在今后的教學當中,教師要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強化學生的個體思維,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提升,從而達到強化學生綜合素養的目的。
以文言文《岳陽樓記》為例,傳統教學當中,教師在課堂上,對文章大意和重點詞的釋義都講解的細致清楚,擔心學生在學習當中出現困難,出發點雖好,但是忽略學生個體思維的培養,學生習慣“拿來主義”,會逐漸喪失獨立思維和探索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將簡單學習任務交給學生。
語文教材中涵蓋的內容豐富,蘊含著人文思想和精神傳達,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能夠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當中,逐漸的認識世界,塑造學生正確的三觀。教師在教學當中,要注重語文教材中每篇文章的內核精神傳達,讓學生能夠切實的體會到每一篇文章中傳達的核心素養,引導學生建立完善的道德觀念和辨別是非能力,讓學生能夠在語文教學當中發現人性之美、世界之美。
例如在學習古詩《過零丁洋》中,文天祥的慷慨赴死,能夠讓學生學會什么叫舍身取義,讓學生理解文天祥為國家寧死不屈后的那份愛國情懷。在學習《麥琪的禮物》時,文中主人公為了彼此的愛,犧牲了自己最重要的東西,換取對方最喜歡的物品,教師要讓學生理解到其中體現的愛與奉獻,感受人性之美。在學習《春》這篇文章當中,文中作者描寫春天到來,萬物復蘇,美麗的風景能夠讓學生體會到自然之美。多元化的語文教材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當中,逐漸的認識這個世界,形成獨立的意識形態,教師要在這過程中,培養學生辨別是非、美丑、善惡的能力,促進學生審美識世的能力提升,讓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得到完善。
語文教材當中有很多關于中國傳統文化和革命精神描寫的文章,這些文章精神內核的理解和傳承,能夠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加深學生的責任觀念。教師要重視這些內核精神的教學,讓其能夠成為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核心素養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岳陽樓記》當中,范仲淹被貶謫后,落魄失意不是因為自己的貶謫,而是不能為天下百姓做更多的事,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中蘊含的憂國愛民的精神,教師應當讓學生充分的理解,讓學生明白自己是國家的一部分,努力的學習是為了日后更好的服務于社會,奉獻于國家,將《岳陽樓記》中作者的精神傳遞下去。在學習《鄧稼先》這篇文的時候,鄧稼先為國家制造“兩彈一星”,為了國家的科研進步犧牲自我的精神,值得學生去努力學習。教師要重視語文教材當中傳統文化、愛國精神的傳承,讓學生體會到語文教材想要教會的不止是學生知識,還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承者,引導學生明白自己身上的責任,讓學生思想進一步完善,核心素養進一步提升[2]。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能夠讓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得到提升,綜合素質得到強化,是素質教育和教學宗旨的內在統一,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當中形成完整的人格、正確的三觀和積極向上的精神,教師要從多個角度去探索核心素養融合進教學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和進步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