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晉中市左權縣寒王學校,山西 晉中 032600)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人們的教育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越來越注重科學教育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最近幾年,各大幼兒園不僅重視自身的環境建設,同時普遍關注幼兒良好習慣的形成以及相關的智力開發,兒童科學教育的目標不是培養科學家,而應是提升兒童的科學素養,兒童不是接受式地學習科學,而是在探究、體驗、發現中學習科學。根據每個幼兒的具體情況,確定合適的教學內容,將教育行為融入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可是這個過程還存在很多問題,其重點體現在幾個層面:
1.降低兒童的學習興趣。幼兒有自身的身心特點,對于枯燥、刻板、無趣的事物他們本就不感興趣,激發不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難以打開他們探究、學習的大門,自然不會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在幼兒的眼里存在著諸多的“為什么”,或許這些知識我們習以為常,但是對于他們的疑問,教師需要積極引導,不能僅僅讓學生知道一個刻板的答案,而需要徹底滿足學生的求知需求。如果用小學教育的方式,組織上課、講評、練習、考試這種模式來教學的話,幼兒的求知欲則被扼殺在搖籃里,對學習的興趣也就喪失了,幼兒探究的精神也就被泯滅,這樣就會使其對學習產生恐懼和厭惡。
2.限制學生的全面發展。幼兒有活潑好動的天性,故而學前教育采取的是循循善誘、以游戲為主的交流模式,使其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在游戲的過程中學會觀察,增強自身的注意力、想象力、思維能力。若是為了提高幼兒的知識儲量、思維模式而采取小學教學模式的話,幼兒受到嚴謹教學模式的影響也會墨守陳規,這就扼殺了幼兒活潑好動的天性,限制了其發展的可能性,對其未來的成長極為不利。
3.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幼兒的注意力不集中,以游戲為主的教學模式能夠激發其求知欲與好奇心,這樣使其接受知識、行為、思維等的時間延長,能夠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如果采取小學的標準課堂教學模式,幼兒的興趣難以得到激發,大量的教學會使其感到大腦疲勞,對學習無法產生興趣,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幼兒來說,這無疑增加了他們的學習負擔,危害了他們的心理健康,對培養其學習習慣和態度百害而無一利。
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一直受知識本位的教育觀的影響。知識本位的教育觀強調知識的傳授與灌輸,注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這樣的教育易造成學生的片面發展。很多的幼兒園教師在進行科學教育活動中,強調科學知識的認知方面的教育,更多地是進行科學知識的講解,而科學探究活動的態度、方法、精神等更為本質的內核,反而受到了忽視。
所以,幼兒時期,需要根據幼兒的心理狀況,合理地進行思維的引導,不能只關注邏輯性的教育。能夠合理地借助豐富的寓言、圖案等吸引幼兒的學習興趣。
解決好幼兒出現的自負問題,幼兒會有過分評估自身的能力情況。如在班上經常會有部分幼兒,由于擅長某個領域時常受到老師贊揚,就表現出目中無人的狀態。對于這種現象,老師可以借助講故事的方式,對其進行合理的引導。讓其懂得每個人都有其長處,在生活或者學習中需要學會取長補短。并教育幼兒“不管自己在哪方面做得比別人好,還是生活條件比別人優越,都不能瞧不起別人,不可以驕傲自滿”。逐步讓幼兒們懂得“虛心使人進步”的道理。克服自卑心理:自卑的幼兒總是不相信自己。教師對此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并采取相應的教育對策,如幼兒的爸爸是火車司機,教師可以說我們有空去坐你爸爸開的火車,幼兒就會非常高興,并樹立自信。消除嫉妒心理:有的幼兒看到別人取得成績或獲得進步時,心理就不平衡。這時,幼兒更需要老師的關懷和幫助,找出容易產生嫉妒心理的各種因素,及時發現并制止嫉妒心理的萌芽。
目前,我國大多數幼兒教師學歷偏低,尤其是農村及私立的幼兒園。多數師范院校畢業的幼教工作者放棄去一線的幼兒園工作的機會。幼兒教師專業科學知識欠缺,許多幼兒教師日常工作時間長,工作比較瑣碎,涉及幼兒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她們很少主動地、有意識地獲取科學信息。因此,多數的幼兒教師不具備把科學知識與幼兒教育新觀念互化的能力,不能把科學知識變成容易被幼兒接納的、感興趣的內容。
有的家長把灌輸知識作為幼兒教育的重要內容,對于幼兒不良言行缺乏引導,造成幼兒獨立性差,自私、擺闊氣等。有的教師把許多傳統美德的故事只是作為一種知識講給幼兒,缺乏有力的行為指導。多數幼兒會背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但當他看到不愛吃的食物,就會到處亂扔。這些現象說明我們在幼兒品德教育方面還需努力。
“順著孩子的天性走”,予之合理的方法教導,不要以大人的想法和思維教育孩子,學會換位思考,不盲目教育,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做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不做一個嚴厲粗暴的馴獸師。在他面前樹立好的榜樣,給幼兒創造好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