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快速推進的過程中,非物質文化依然面臨著傳承環境變化的較大影響,保護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社會各界人士普遍關注的問題。因此,對木偶變臉進行研究分析,是很多非遺保護人員重點關注的問題。
中國木偶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品種繁多、技藝精湛。中國木偶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源于漢,興于唐。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其中,杖頭木偶又稱托棍木偶,遍布中國大地的南北東西。歷經千年不間斷傳承與積累,具有兼收并蓄,博采眾長的特點,而,變臉之于川劇,皆屬招牌路數、看家絕技。杖頭木偶與川劇“變臉”相結合,用絕妙的技巧使它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木偶變臉,其藝術風格獨特,臉譜角色細致,表演細膩,動作傳神,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2006年5月20日,木偶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精木偶的總長度在四十厘米作用,由于具備體積較小的優勢,可以適應多種劇目的表演需要。在精木偶表演過程中,水袖以及扇子都可以作為其表演的輔助性資源,多種類型的表演也呈現出各不相同的文化特色。在川劇表演中,精木偶憑借肢體動作的合理設計,實現對人物內心活動的有效刻畫,并使變臉藝術可以擁有更加豐富的結合機會,使劇情的設置可以更加精準有效,并保證微小的刻畫能夠為精木偶的創新發展提供完整的支持。精木偶在舞臺裝置方面具備交強的創新性優勢,景觀精木偶的體積在創新中可能存在變化,但其傳統藝術表現手段的技藝可以進一步得到延續和創新,尤其在與變臉藝術相結合的情況下,可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資源整合提供較為充足的保障。
大木偶是杖頭木偶的關鍵性組成因素,尤其在川北地區較為盛行。在杖頭木偶誕生初期,家庭團隊成為了傳承發展大木偶的主要群體,但是,從川北地區的杖頭木偶發展情況來看,唯有李家班成為了大木偶傳承能力較為優越的團隊。在川劇發展的過程中,雕刻家對臉譜進行了創新設置,并且結合木偶藝術的屬性,對川劇當中的人物形象進行了創新,使得大木偶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也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實現了對大木偶的推廣傳播。李家班持續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為大木偶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積極影響。在南充木偶劇團成立之后,大木偶的發展取得了更大的進展,尤其是木偶的表情和肢體動作得到高質量創新之后,劇情的設計將得到更加有利的基礎性支持。大木偶的長度大約為1.4米,質量為5千克左右,可以在衣著和道具的配合之下,實現點火、喝茶等諸多形式的表演。在大木偶應用于舞臺創作的過程中,由幼童所扮演的人偶可以更好的參與到具體的舞臺表演之中,同臺演出的形式可以使杖頭木偶的藝術形式得到高水平的創新,使真假相間的木偶藝術能夠為木偶藝術觀賞性價值的優化提供高水平支持。
木偶變臉技藝在多年的傳承發展過程中,進行了大量的創新和人文理念融入,只有潛心學習傳統木偶變臉相關技藝,才可以為木偶變臉技藝的改進發展提供幫助。因此,在制定木偶變臉發展策略過程中,務必將傳統技藝的傳承作為基礎性工作,使創新活動的實施可以為木偶變臉技藝的有效革新提供幫助。要加強度川劇相關理念的關注,尤其要結合劇情需要進行劇中人物思想情感表達方式的研究,使木偶表臉的技藝創新需求可以得到明確識別,為傳統技藝的生成和掌握提供幫助。要加強對木偶變臉相關川劇基礎知識的學習,在傳統曲藝支持的幫助之下深化對木偶變臉藝術內涵的理解,為木偶變臉技藝應用價值的更好開發提供幫助。在木偶變臉技藝傳承的過程中,要結合當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政策,爭取各方面尤其是經濟層面的支持,使木偶變臉技藝可以擁有更多的展示平臺,并在贏得新時期藝術受眾欣賞需要的情況下,具備更加優越的技藝傳承條件。
木偶變臉藝術在技藝層面具備較高的復雜性,且與諸多傳統文化資源具備較高水平的關聯。因此,需要對木偶變臉技藝進行細致總結歸納,使其傳承與發展可以擁有更加理想的條件。進行抹臉過程中,要結合臉部特征進行油彩涂抹技藝的設置,并保證在變臉過程中,通過涂抹的方式快速完成臉譜的變化。要將臉譜的額頭位置及眉毛位置作為油彩涂抹的主要點位,使變臉之前的臉譜特征不易被察覺。在吹臉過程中,要對化妝品進行細化分配,以色彩為基礎進行粉末狀化妝品的區分化處置,使木偶變臉技藝的設置可以結合舞蹈動作的特點實現對吹粉工藝的有效創新,為臉部顏色的有效變化提供幫助。
結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越來越多的受到人們的關注,木偶變臉在中國擁有超過兩千年的發展歷史,與眾多傳統文化存在較多的交集。因此,加強對木偶變臉的關注,并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實際需要,制定木偶變臉藝術的發展策略,對提升木偶變臉藝術在新時期的發展質量,具有重要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