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文化館,四川 成都 610031)
目前,我國的經濟水平處于不斷上升的階段,我國國民的生活水平也因此提高,其對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群眾文化舞蹈作為群眾文化的一種體現方式,能夠充分展現群眾的生活狀況。因此加強群眾文化舞蹈的創新,是滿足群眾精神生活需求必然結果,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創作群眾文化舞蹈,能夠使更多的居民群眾了解群眾文化,進而了解社會主義文化。群眾文化舞蹈的創作能夠加強各地居民之間的聯系,使得群眾文化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以舞蹈為具體表現形式來鞏固文化體系的結構。與此同時,不斷創新群眾文化舞蹈創作,能夠增強群眾對其的認同感,使其了解社會主義文化體系,并促進該體系的形成[1]。
我國整體的社會文化水平正處于不斷上升的階段,然而群眾文化素養較低的現象依舊存在。在進行群眾文化舞蹈創作時,能夠加強群眾在文化建設過程中的積極性,對開拓其思維有著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優良風氣的形成。群眾在舞蹈創作過程中,長期受藝術熏陶,能夠在潛移默化中修正自身的三觀,從而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
群眾文化舞蹈的開展,是部分傳統社會風氣的延續,但如今社會現代化發展不斷推進,傳統社會風氣與現代社會風氣容易發生激烈的碰撞,從而影響社會的和諧,此外,由于如今社會發展速度過快,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相對交流缺乏。進行群眾文化舞蹈的創新創作,能夠促進傳統社會風氣與現代化社會風氣的融合,此外,也能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拉近彼此的距離,為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群眾文化舞蹈創作能夠促進社會的發展,對社會主義建設具有諸多積極影響,但現階段的群眾文化舞蹈創作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
就目前而言,我國已有群眾文化舞蹈創作數目較多,其中不少作品榮獲市級榮譽,但更高一級榮譽的獲獎作品卻寥寥無幾,這是由于群眾文化舞蹈創作缺乏創新所造成的。創作者未能與時俱進是其創作缺乏創新的重要因素[2]。
群眾文化舞蹈創作不止依靠所謂的靈感,更重要的是創作者擁有足夠的閱歷,能夠使其思維與靈魂產生共鳴。豐富的閱歷需要創作者開拓自己的眼界,需要結合我國各地區的文化特色來進行舞蹈創作,因此,創作資金是否充足是群眾文化舞蹈創作者靈感來源的關鍵。充足的資金保障文化舞蹈的創作,并為其提供充足的動力,使舞蹈富含生命與活力,反之則亦然。
群眾文化舞蹈的組織者、開展者、表演者大多都是對舞蹈感興趣的基層群眾,并非都是專業舞者,因此在進行舞蹈表演過程中,表演缺乏專業的認知,甚至不能表達舞蹈的深層次含義。因此,舞蹈創作在結合當地特色文化的基礎上還要考慮表演人員舞蹈功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加大了群眾文化舞蹈創作的難度。
群眾文化舞蹈創作的良好開展,依賴于其創作意識的培養與提高。群眾需要結合時代背景并在充分了解現階段群眾文化舞蹈創作的要求的基礎上進行創作以及表達;群眾文化舞蹈具有趣味性、區域性、導向性、生活性等特征[3],需要群眾將此與社會主義經濟、政治相結合,通過不同的表達形式將其展現在民眾眼前。
群眾文化舞蹈的創作需要創作者具備專業創作能力且需要充分了解當地的文化特色并以獨特的藝術眼光去看待這類文化,不斷從特色文化與平凡生活中發掘藝術元素,并將其運用到群眾文化舞蹈中,使創作的舞蹈能與廣大群眾產生較為深遠的共鳴。這需要加強群眾文化舞蹈創作者的專業技能培養,為建立專業化的舞蹈創作團隊而努力。
群眾文化舞蹈的觀眾是群眾,其表達內容也與群眾有關,因此,群眾文化舞蹈需要以適合廣大群眾為基本原則,在其表現手法上也需要注重真情實感的表達。此外,由于我國少數民族居多,在這情況下的舞蹈創作需要結合少數民族的特色,在適應現代音樂發展的基礎上,適當保留傳統元素,使得傳統舞蹈能夠得以傳承[4]。
合理運用舞蹈組合能夠充分彰顯群眾文化舞蹈的現實意義。不同的舞蹈類型、舞蹈動作能夠表達不同的情感與含義。在群眾文化舞蹈中,適當融入爵士、桑巴、拉丁等舞蹈動作甚至其他舞蹈元素,可以呈現出與眾不同的舞蹈效果,使群眾文化舞蹈具有多樣性。此外,將各類舞種進行適當融合,能夠使群眾更容易理解舞蹈的內涵,適當提升群眾的文化素養。
舞蹈方式創新,即舞蹈內涵表達形式的多樣化。舞蹈方式的創新首先,依賴于舞蹈創作者的專業技能以及文化素養的高超,能夠在用舞蹈動作來表達復雜情感內容的基礎上注重舞蹈表現力和感染力的爆發。其次,舞蹈方式的創新需要各地的群眾文化舞蹈創作者進行充分的交流與溝通,實現不同區域間的文化融合。最后,舞蹈方式的創新需要結合社會發展背景,使群眾文化舞蹈符合當今社會的發展潮流。
群眾文化舞蹈是在結合社會發展背景的前提下對于群眾的真實生活狀態的表達,群眾文化舞蹈創作需要以適應群眾為原則,并結合實際情況來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