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百色市田東縣第一小學,廣西 百色 533000)
對于小學生來說,習作能力的高低能夠直接展現出其語文綜合素養,切實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對于學生語文學業水平的提高也是極有幫助的。語文教學中最為關鍵的就是語言的掌握,通過習作教學,可以使得學生對社會、生活有新的認知,能夠使得學生形成全新的自我意識,學生能夠將內心的真情實感完整的表達出來。所以說,語文教師應該切實提升習作教學的實際效益,為學生奠定扎實的習作基礎,促使學生能夠寫出更具價值的習作。
環境當前教育時代,網絡信息技術已經走進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教師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要善于利用新型教學手段,提升學生的網絡信息化素養,引導學生在網絡多媒體教學環境下,將習作過程與多媒體技術充分結合在一起,營造良好的習作氛圍。在課堂習作指導練習中,教師就可以圍繞習作主題讓學生在腦海中建構習作圖景,如“同學們,每個人都愛秋天,但你們腦海中的秋天是一幅什么樣的景色呢?”此時,有的學生就會回答:“我想到了向南飛翔的大雁。”也有的學生會答道:“我想到了落葉紛紛。”……學生眼中的秋天都是樸素而美好的,伴隨著學生的回答,緊接著教師可播放關于秋天景色的視頻,讓學生觀賞聆聽之后描述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并要求學生圍繞自己眼中的秋天,多角度描繪秋之美景,表達自己對秋天的喜愛之情。
首先要明確編者意圖,培養觀察意識。為培養學生觀察意識,教室可以專門編排一個習作單元,在編排意圖上,這個單元與普通單元有所不同。比如,對精讀課文的定位,是學習表達,因此教學時要淡化字詞,弱化課文解讀、朗讀指導和語言積累,強調學生從閱讀中學表達;“交流平臺”的內容摘自精讀課文片段,從中提煉出“留心觀察”和“細致觀察”這一學習要點,體會觀察的重要;兩篇習作例文,通過旁批,啟發學生多角度觀察,感悟細致觀察的重要。這個單元,直指“觀察”,版塊之間相互聯系、不可割裂。其次,實踐訓練,學習觀察技巧。要學會觀察,必要掌握觀察方法,“課堂素描”是訓練學生學會觀察的一種有效方法。這種方法,重點是指導學生針對靜物,學習從何處著眼,按什么順序來觀察。比如觀察香蕉,可以指導學生從外形入手,觀察它的形狀、大小、顏色,還可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嘗試用眼看、手摸、鼻子聞、嘴嘗。對于動態事物的觀察,可采取連續觀察的辦法,比如觀察小動物,可以指導學生觀察它的樣子、吃食、睡覺。像這樣,觀察對象明確、觀察目標具體,學生才能從生活中獲得習作材料,做到有話可說、有情可抒、有感而發。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真理都是從實踐當中來的。我們寫作文也應該遵循這一原則,不斷地去貼合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腳踏實地。尤其是對于語文作文的寫作來說,它對真實度、親切感等情感的要求很高,所以我們更加應該注重這些方面能力的培訓。例如:同學們在跟隨著老師進行課本基本作文知識的學習之后,不斷地進行課外作文素材的積累,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當自己擁有了這些能力之后,就會對自身之外的一些事件、經驗都有自己的看法,能夠有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思想,寫出有溫度、有感情的作文;除此之外,在平常的生活中,可以隨身攜帶一個小本子,對某些有感而發的情景進行記錄,之后把這些想法進行串聯,整理相關的素材,最終形成一篇貼合生活實際的有溫度的作文。
綜合能力語文課堂教學要培養學生多方面的基本素養,如聽、說、讀、寫都是學生必須要具備的基本素養。在習作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滲透讀寫結合策略,培養學生的語文習作綜合能力,讓學生學會從閱讀中汲取知識營養,善于從讀寫過程中捕捉語文的樂趣,更要學會從一些經典文章中總結寫作手法,將其運用到自己的習作實踐中。這些方法都有助于學生語文習作綜合能力的快速提升。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推薦學生閱讀范文《燕子》,指導學生通過讀寫結合策略,從中汲取素材和思路。經過教師指導,讓學生從修辭方法、寫作手法及開頭結尾的構思、行文語句的排布、文章結構的設計等方面,梳理出自己的習作思路。
小學生的習作有缺點、有毛病是十分正常的現象,教師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和文學的標準去評判和要求學生。其實在學生每次完成習作的練習時,都會渴望教師的鼓勵和表揚。如果學生看到的只是“語句不通”和“條理不明”等幾個冷冰冰的字眼,定會給學生造成心理挫傷,打擊學生習作的積極性。而“這個表達真棒呀”“這個詞語用得真是恰到好處”等等鼓勵性的語句,更能夠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興趣是寫作的第一動力,只有學生有了動力,學生的習作熱情才會高漲,才會暢所欲言,才會更加有活力,寫出更好的習作。
綜上所述,習作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在今后的教學中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該以積極的心態不斷地探索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模式與方法,并將習作和生活有效地聯系在一起,讓學生積極捕捉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并通過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與此同時,語文教師在已有教學經驗的基礎上要細致地總結過去,展望未來,更加有效地幫助小學生提升習作的水平和能力,為他們今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