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市文化館,安徽 阜陽 236000)
“太和清音”曲調優雅,抒情婉轉。發源地太和縣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千百年來都以農耕文明為主。在這個粗獷、廣袤的北方大地中,竟有如此清雅的旋律,著實讓人驚訝。頭次聽來,有江浙一帶的曲調風格,但實際研究,卻有不同于南曲的特性。1959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的董必武聽過之后,稱贊道:“此曲只應天上有”。
據史料記載,“太和清音”最早出現在元代,創始人為玄壇法師,他一生為官,因不滿朝政,辭官歸里,削發為僧。因精通音樂,善彈琴箏,便研習出旋律每日彈唱自娛自樂。最早,人們都以為它是佛曲,無人去學。直到明憲宗成化年間,一名借住在佛寺的儒生聽到其音律優美而喜歡上它,廣為傳唱,后流傳到民間,因旋律清雅優美,被人們成為“清音”。600 年來,“清音”從阜陽傳播到皖北各地。近代,各地“清音”逐漸消失,但在太和一帶還一直保留傳承,故稱為“太和清音”。2006 年,“太和清音”入選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玄壇法師創作“清音”,目的是效仿古代圣賢的君主以禮樂的手段來教化人心。此人曾目睹過官場的阿諛奉承、爾虞我詐的社會現狀,深感厭惡。所以清音的旋律曲調,印上了他的所思所想,表達了他的內心情感。
他認為,音樂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情操以及氣質,表達喜怒哀樂的音樂一入于耳,便可觸動內心。創作“清音”后,在寺廟中彈唱,后收僧徒傳唱,所以最早旋律像是僧侶念誦的經書、佛曲。
玄壇法師善撫琴弦,精通音樂,對于中國古代音樂有著深刻的認知。當年玄壇法師吟唱的音樂旋律已不得知,但流傳下來的婉轉的音韻和古詩詞里描繪的一樣,“此曲只因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多聞”。清音的音樂使用了中國傳統的五聲調式和眾多地使用了四度以上的上下跳進和八度以上大跳音程。前后倚音、上下滑音的運用更是獨特的潤腔手法,并且多運用“XXX”、“X X-X”的切分音節奏。這樣的旋律特點搭配上唱詞,便形成了特有的韻味,產生了既熱情奔放,又抒情柔和的效果。
中國傳統音樂以五聲音階為基礎,兼有五聲性七聲音階,這是一種中國式的審美觀念的選擇。我國出土最早的樂器——賈湖骨笛,便可以吹出五聲和七聲調式,說明早在新石器時期,中國就已出現五聲音階。“清音”也使用五聲調式,同樣偶爾也有“fa”和“xi”的出現,但不常用。總的來說,仍然是以“re、mi、sol、la、do”五音作為旋律進行。整個音樂旋律有種線性的流動,突出了“和諧、安寧”的感覺
清音“四句腔”的第二句結束音為“re”,之后旋律反復進行,明確了商調式的特性。早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醫學巨著《黃帝內經》中就記載著:“肺屬金,在音為商,在志為憂”。宮、商、角、徵、羽五音稱之為“天五行”,五音的每種聲音都象征著五臟的一定特性。聽商調式音樂,使人品端莊,正直且好義,能達到調神、寧心凈腦的良好作用。
近代的清音音樂伴奏樂器以箏、琵琶為主,配有三弦、墜胡。新中國成立后,發展成“清音戲”,增加了笙、二胡,提琴等樂器,還加入了打擊樂器配合戲曲劇情的發展。但是無論樂器如何改變,演唱形式如何變化,太和清音音階、調式、節奏的使用都能傳達出堅實的曲風,給人寧靜平和的感受。
“太和清音”的音樂同中國古代很多音樂一樣,突出一個“和”字,“和”是中國古代樂論中的核心理想訴求。史料描述的玄壇法師創作音樂教化人心,也在突出“和”字。縱觀我國音樂史,幾乎歷代的音樂理論家都在強調音樂的和諧屬性。儒家思想重視“和”,孔子反對鄭衛之音,正是由于它們只重視娛樂效果,而不具備使人與天地,人的內心與其外在和諧一致的功能。
中國的音樂問題就絕不是單純的藝術問題。在春秋時代經孔子欽定后,更成了與修養人格、陶冶情操乃至國家興亡息息相關的大事。玄壇法師為官多年,因不滿當時官場的黑暗,辭官歸鄉,出家為僧。對玄壇法師而言,“樂”不再是文人炫耀其文化品位、藝術修養的重要談資,而是成為教化的形式和具體內容。某種意義上說,玄壇法師用“樂”安撫了自己多年官場的“憤恨”,用“樂”教化眾僧。
玄壇法師善撫琴弦,熟知音樂特性,創作的曲調經過長期的演唱并加以修改而形成。音樂調式還是音樂節奏的使用,都體現著一種“和諧”的意境,表達著他的創作思緒。
隨著時代的腳步不斷前進,社會環境也在發生著變化。太和清音在漫長歲月的流傳中,音調中的宗教色彩早已減退,原本低沉的腔調逐漸向著激昂的腔調轉變。在唱腔的轉化里,早已見不到當初的宗教色彩,低沉的腔調也早已聽不出,但是,“太和清音”的旋律依舊保留清雅動聽的特性,成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一股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