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文化與每一位生活在社會中的人息息相關,是人類在自然與社會長期歷史發展與實踐過程中所產生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物質與精神產品的整體統稱,文化有時也是人文與知識能力的代名詞。
我們所說的文化是一個復合體,既包含社會的意識形態,反映一定社會政治與經濟狀況;又包含有關社會制度和組織、機構等內涵,也承載著國家、民族與人民物質精神生活的實質內容,文化與民族密不可分,文化與社會形態、社會發展階段密不可分,因此,文化的發展具有時代性、民族性特征,人類歷史形態、社會經濟發展、生產力水平等因素也在影響著文化發展,文化又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和歷史性特征,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長期過程,文化發展又具有延續性和傳承性等特征,文化滲透在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強的社會認知范圍內的約定俗成的群體性特征。
文化的解讀含有“文”與“化”兩個方面內容,文與化兩字都可以在甲骨文中找到淵源,“文”字包含有人的概念,代指與人相關的“文身”,“文”通“紋”,例如“文采”,也多指色彩紛繁、交錯而成的紋理,所以又寓有花紋、紋理等意,延申為天文、文雅、文飾、文字等諸多概念;“化”字含有改變、變化之意,包含教化的內涵,即通過教育改變人們的思維與行為習慣、風土民情等,也延申為造化、風化、風俗等概念,意指化育世間萬物以及精神性內容在民眾內心的融入等內容,“文”與“化”二字合在一起,即“文化”的通常概念所在,也即所謂文而化之。
文化從人類生活角度來看,包括衣、食、住、行、物、用等概念和內容,例如我們常提到的民居文化、飲食文化、時尚文化、設計文化等等。這些現象又是一定地域范圍內人們的總體生活要素形態及生活方式的統稱。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對文化概念與內涵的理解不一而足,因此,文化也是與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的能反映人們的各種觀念、生活狀態和物質與精神面貌的綜合體現。
傳統文化的定義是相對于當代文化而言的,傳統更多地是從約定俗成的、歷史形態等范疇進行研究,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對性。
一定民族的傳統文化形成離不開人們群體的生活特征與具體的文化內容,還包括影響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精神層面以及某一地域世代發展所形成的共同的宗族群體思維方式、信仰、文學與藝術、法律法規,社會制度體系、典章規范等內容,還包含著社會自然科學和各種技術技藝、語言符號、文字體系等內容與類型。
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是建立在豐厚的歷史積淀基礎之上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應是并行不悖、相互促進的。從農耕時代到機器大生產時代再到電子技術飛速發展直至數字技術普遍應用的當今時代等人類不同發展階段,經濟的騰飛與文化發展帶動著一個民族與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兩者密切相關,相互對應。經濟發展帶來物質的繁榮,物質繁榮終究還要以滿足人們精神和文化需求為重要目標,兩者并行不悖。經濟繁榮與文化發展在新時代仍然是有著重要價值的社會課題。
傳統文化作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相對于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存在著,有時也被人們稱為文化遺產。縱觀歷史,現代文明、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傳統文化的血脈一直滋養著我們文明發展的進程。在這個文明發展進程中,傳統文化凝聚著民族文化特質和世俗風貌,展現出一幅幅精美的畫卷,影響和構筑著中華民族歷史思想文化、國人思想觀念形態的總體面貌。
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發展的嶄新歷史方位,各種新實踐、新成就為我國社會未來發展的新規劃提供了堅實基礎。
我國的新時代經濟發展展現出各種新面貌,新時代拉開了全面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序幕,中國的經濟發展也從過去的高速增長階段轉入到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新時代的經濟發展是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主要包括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等六個方面。
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方面,國家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其中,產業的持續合理發展、區域經濟與產業發展的平衡、鄉村經濟振興等也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城市快速發展進程中文化建設與文化產業發展更加受到重視,傳統文化的普及更如雨后春筍般呈現在人民群眾面前,傳統文化根植于民眾、民間,距離城市與工業快速發展的核心地帶既近又遠,一方面,傳統手工藝、傳統技藝、傳統民俗以及文化創意產業等市場的拓展推動了文化產業的新發展,推動了傳統文化的繁榮與復興;另一方面,從鄉村文化產業振興角度來看,廣大鄉村仍是傳統技藝、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聚集地,面對高科技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多傳統手藝、傳統民俗卻與現代社會漸行漸遠,有的甚至已經淡出人們的視野,這些從長遠角度看也在不斷改變著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與規模。
近幾年來,國家更加重視傳統文化的復興與發展,其中,由國家文化與旅游部發起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就是一項影響深遠的計劃。傳統文化的相關從業人員通過各種新渠道、新思路創新發展了新的工作模式與方法,在與高校、市場、各行業的相互交流中拓展了思路、開拓了視野,相互協調發展,取得了很好的傳統文化復興、傳承與發展效果。
結語:相信在國家相關政策與產業發展規劃的宏偉藍圖下,傳統文化的復興一定能夠在相關領域與新時代產業發展緊密結合,為新時代經濟與文化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