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 100029)
從藝術發展史的角度看,藝術經歷了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交替式螺旋發展路線。藝術的最早起源,無論是巫術說、游戲說還是勞動說,都不否認藝術和社會生活的密切關系。即藝術是在社會生產、生活的過程中產生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藝術是人類記錄生活的方式之一;中世紀時期,藝術宗教意味很濃;文藝復興時期,對人性的關注被注入到藝術中去,藝術風格和藝術形式較之以前有了更加鮮活的人性光輝和生活氣息,當時的藝術形式也比較契合地表現了時代精神。西方文藝復興后的藝術也不可避免地染上西方社會和文化的底色,即對理性的思考和關注,這充分表現在對焦點透視和人體結構研究等技巧、方法的大量使用上。
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十九世紀的西方社會遭遇了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引起了思想界和哲學界對西方科學基礎之一理性的反思和質疑。很多人認為真理的客觀標準并不存在,事物的善惡美丑只是人類自身觀念強加于外而產生的,真正的理性不可能達到。一些對理性質疑的哲學家如尼采等影響力巨大,這也逐漸影響了藝術界。十九世紀后期,藝術界產生了很多新興流派:印象派、立體主義、野獸派等。藝術家的視野逐漸開闊,藝術傳統逐漸式微,各種藝術思潮此起彼伏。在這種背景下,杜尚作為“藝術表現自我”的踐行者,逐步在對自我解放及藝術解放的探索中發展出了現成品藝術這一藝術形式,將哲學界和思想界對理性的反思和反對引入到藝術中,激發了人們對什么是藝術的思考。
同時以杜尚為代表的藝術思想能夠在后現代主義中形成巨大的影響力,和杜尚所處的美國當時面臨的國內外形勢及美國內部文化傳統有關。作為移民國家,美國的藝術思想少有傳統的束縛,使得美國在經濟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位后,想要謀求文化話語權時可以獨辟蹊徑,以更加開放的視野探尋新的藝術發展方向和新的藝術形式。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以杜尚為代表的現成品藝術取得影響力并風靡的原因之一。
由印象派和后印象派開啟的這個現代藝術思潮,后續又影響了達達主義、波普藝術、超現實主義、觀念藝術、行為藝術等。提出了“生活即是藝術”的口號,將日常生活及日常行為引入到藝術中,極大拓展了藝術的邊界,提倡個性的解放和張揚,注重個體感受的表達。二十世紀初的美國,現代派藝術的發展并未如巴黎那么繁榮,其藝術形式也是在探索之中。杜尚的現成品藝術在美國取得很大的轟動和影響力,促進了美國藝術家們拓寬藝術思維,將思想從以往的理性、寫實的藝術風格中解放出來,探索并開創新的藝術形式,最終現代派藝術取得了極大的影響力,美國也逐步成為了西方的藝術中心,成為各種藝術思想的發源地和成長舞臺,逐漸掌握了藝術發展方向和解釋的話語權。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杜尚引領的藝術思潮,改變了西方藝術的發展方向。
現代藝術的思潮關注個體感受,將藝術的邊界進行了拓展,這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所有人都是藝術家”這一目標,然而也淡化了藝術作為藝術的本質屬性,混淆了藝術和非藝術的界限。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現代派藝術是反藝術的藝術,它的存在恰恰消解了藝術本身。這也是現代派藝術飽受爭議的原因之一。藝術界對其所起到的作用和地位的評價往往偏向兩個極端。以杜尚而言,威廉姆羅賓把杜尚的現成品藝術看成是反藝術的一種形式;漢希里斯特也認為《泉》的唯一價值就是它的反藝術本質。且這種藝術是不可重復的。更多的人對其評價極高,認為他開創了一個時代。如激浪派藝術家博伊斯視杜尚為自己的老師;勞申伯格和安迪沃霍爾也視杜尚為自己的藝術上的“父親”。
就現代派及后現代派藝術對藝術的貢獻而言,它確實在文藝復興對人性更為關注的基礎上更進一步,試圖在藝術領域內探尋藝術的解放和人自身的解放。其對個性的追求,對個體感受的重視,對日常生活的關注都既是對文藝復興后對理性寫實的反思,又是工業化進程中平等、瑣碎、去精英化的時代精神在藝術領域中的反映。它極大的拓寬了藝術的審美屬性在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中的應用,對工藝美術、建筑設計、服裝設計等各領域的審美思維都形成了沖擊和重塑??梢哉f,我們現代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審美情趣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無疑是正向的、積極的。它促進了藝術進入日常生產和生活,整體上促進了人類的美育進程,提高了人類的整體審美水平。然而,作為對以往藝術傳統和美學思想進行反理性化反思的產物,現代派藝術和后現代派藝術在對抗資本對人和藝術的異化過程中,最終成為了消解藝術自身本體論存在價值的“反藝術”存在,這固然符合了辯證法否定之否定規律在藝術發展中的規定性,也某種程度上為超越反藝術階段本身進而形成接受度更高、參與度更廣、普適性更強,既符合藝術本身發展規律,又契合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新的藝術形式提供了方向性指導。那么,作為反藝術的藝術,現代派藝術和后現代派藝術在藝術形式上的創新和藝術題材上的反叛,如何避免走向否定之否定,如何避免走向解構藝術自身的存在意義,進而超越反藝術的外在形式,進入更高的階段?
馬克思曾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边@深刻說明了一切精神活動成果的意義是相對活動主體而言的,脫離了主體一切認識都只是紙面游戲;同時是相對于實踐而言,脫離了實踐的精神活動只能淪為自娛自樂的游戲,其意義也有限。就現代派和后現代派藝術而言,需要在藝術探索和藝術實踐中重點關注主體意識、實踐意識。后現代派藝術喜歡采用結構語言、玩弄符號游戲、以及運用反常性思維來進行藝術創作,這導致很多作品只有思想上的意義,有的作品甚至成為一種“觀念的玩物”,從而淪為了為藝術而藝術的游戲。其追求也只能停留在自由,解放等觀念層面上。不可否認的是,藝術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實踐中會遇到從必然到自由的自我解放及人的解放問題,但這個過程不應該是停留在觀念上為自由而自由。自由是也是規則之下的自由,絕對的自由既不存在也不應當在實踐中成為追求目標。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現代派和后現代派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自由到了將藝術作品的本質屬性—審美屬性—都消解了的地步。問題是當宮殿被推倒成為一堆瓦礫木料后,即使再有意義,我們還能把它稱為宮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