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民間藝術在我國文化藝術發展歷程中占有激起重要的地位,其獨特的構圖,豐富的造型,斑斕的色彩洋溢著濃郁的地域民俗文化氣息。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民間藝術都對中國畫有著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在西方文化思潮涌入我國文化領域,影響了中國畫的創新發展。不少當代國畫藝術家開始重新審視傳統文化藝術與中國畫之間的發展關系,力求讓民間藝術文化成為中國畫發展創新的支撐,兩者互為繼承、創新,共同發展[1]。
民間藝術與中國畫兩者之間關系密切,主要體現在同授文化根源的影響。雖然民間藝術與中國畫兩者外在的藝術表現形式大相徑庭,但是從文化根源的角度來看,兩者則是一脈相承,同樣都受到中國哲學與美學思想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幾點:一是具倫理道德精神,民間藝人恪守傳統,在藝術創作中對美德的贊揚和邪惡的批判極為明顯;而中國畫創作中也不乏很多優秀作品體現倫理道德意義,唐代畫家張彥遠就認為,繪畫創作具有教化作用;二是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民間藝術的產生貫穿于生產生活之中,親和力強,寄寓了普通百姓的美好愿望,中國畫的創作注重托物言志,都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三是古代各種哲學文化的融合性,在思想理念和藝術創作態度上呈現融匯合一的狀態,民間藝術創作中太多作品都通過以“形”達“意”的方式,體現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國畫中講究內容與形式的互相協調,筆法和墨色的變化統一,體現出中國畫藝術的和諧精神,也表達作者對自然的追求[2]。
民間藝術根植于本土文化,其質樸天然的藝術品質在其長期的發展歷程中已經漸漸滲透到其他藝術創作中,因此民間藝術對于其他藝術形式的影響是必然的。中國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與民間藝術在構圖、色彩、藝術理念等多個方面都產生了交集,在此處僅在構圖與色彩方面進行簡單敘述。
首先,構圖方面,中國畫創作中的很多作品都借鑒了民間藝術完整圓滿的構圖方式,例如馬遠、張擇端等繪畫家,慣于將市井故事表現在自己的創作中嗎,帶有濃郁的民間藝術趣味,體現作者對于當時民生的關懷。畫家蘇漢臣的《百子戲春圖》采用的就是民間藝術圓滿式構圖,其場景描繪熱鬧非凡,洋溢著圓滿歡樂的氣氛。平衡構圖是民間藝術常見的一種構圖形式,其中的寓意也多是吉祥美好的,因此常以成對造型出現,而中國畫創作中經常用造勢和顯覺來營造平衡構圖。其次,色彩方面,民間藝術色彩極具鮮明個性,給人帶來視覺上沖擊力的同時也有一種特別的審美體會。民間藝人在創作中賦予了色彩深厚的情感,例如紅色代表喜慶吉祥,黑色代表正義凜然。中國畫創作中,對于色彩的運用,也需要這種較為原始的藝術情感體現方法[3]。畫家齊白石就從民間藝術的色彩運用中獲得靈感,對中國畫色彩進行大膽創新,在其畫作中常常看見艷麗的色彩,來表現其美好的愿望與熱烈的思想情感。
民間藝術與中國畫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在我國繪畫歷史上,文人士大夫曾一度排斥民間繪畫,因此很久一段時間,民間藝術地位極低。明清以后,由于經濟文化的發展,很對畫家開始將民俗生活中的常見物品納入繪畫創作中,這一變化使得雅與俗不再界限分明,民間藝術與中國畫藝術進一步互為融合滲透。
首先,民間藝術與中國畫的融合,使得中國畫的表現內容和空間更為豐富,民間藝術中的精神內涵滲透到中國畫創作中,賦予了中國畫藝術新的精神面貌,民間藝術各種豐富的題材,極大拓寬了國家藝術的表現空間。中國畫汲取了民間藝術中具有象征意義的很多表現內容,如寓意愛情的鴛鴦,寓意長壽的松鶴,還有很多具有世俗教化功能的民間傳說與神話故事等。中國畫還汲取了民間藝術的色彩運用,使得吳昌碩、任伯年等一系列繪畫藝術家的創作脫穎而出。
其次,民間藝術與中國畫的融合,轉變了文人士大夫的觀念,打破了雅俗之間的界限。雅與俗是傳統中國畫與民間藝術最為突出的不同藝術風格,雅或俗的界定與當時的社會觀念有著很大關系。古代文人思想觀念主要受到儒、釋、道思想觀念的影響,將自娛性的繪畫推崇為雅,而民間藝術中呈現的艷麗、刻板則成為了俗。隨著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雅與俗也互相融合滲透,一些文人畫家開始嘗試將繪畫題材向生活擴充,開始主張經世致用,汲取民間藝術的豐富營養,創作出雅俗共賞的繪畫作品,也使得中國畫藝術成為人們喜愛的大眾繪畫藝術。
長期以來,我國繪畫藝術家們在進行藝術創作過程中,都表現出創新突破的精神與勇氣,這一過程中,民間藝術為他們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靈感與借鑒資源,基于這一點我們也能推斷出民間藝術對中國畫藝術的影響意義。而藝術本源自生活,中國畫藝術的再發展,還需更多藝術創作中去探索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