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靜
(景德鎮陶瓷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江西 景德鎮 333000)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領域開始注重信息技術的引進與應用,而教育領域也包含其中。VR技術作為信息技術中的一個類型,依托各種新型設備實現了“真實模擬”與“信息交互”效果,讓人們可以在虛擬的空間內獲得真實的感受。VR技術與環境設計專業具有很多契合點,比如兩者都十分注重空間的營造,目的在于通過空間營造讓人們獲得良好感覺,正因為如此,VR技術在環境設計專業中有著廣泛的用途,并且讓環境設計專業中的一些問題得到了解決。
VR技術又稱作“虛擬現實技術”,顧名思義,這一技術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實現“虛擬”與“現實”的良好交互,而所依托的技術類型包括傳感技術、三維成像技術、模擬仿真技術等。VR技術具有三個特征,分別是沉浸性、感知性以及交互性,其中沉浸性是指通過VR技術可以營造出真實的場景,并能讓處于場景中的人獲得真實的感覺,從而全身心沉浸在場景中;感知性指的是VR技術可以模擬出多種知覺,除了直觀的視覺外,還包括觸覺、聽覺等知覺類型,從而讓人們在接觸某個事物時,可以全方位進行了解;交互性是VR技術的最大特色,在VR技術模擬出場景中,人們可以與各種元素進行互動,比如人們在做出一個動作后,可以讓與其相關的元素發生變化。
環境設計是一門主要是從設計角度來研究環境的營造方式的專業,在進行設計時,所要考慮的因素既有客觀的自然因素,也有主觀的人工因素。在環境設計專業中,包含著多個學科的知識內容,有建筑設計、室內設計、景觀設計等一系列與設計有關的學科。從實質上分析,環境設計專業研究的是“人”“建筑”以及“環境”三者的關系,其中“人”處于中心位置,所有的設計都要圍繞著“人”來進行。正因為如此,環境設計專業中需要找到獲得“人”真實感受的途徑,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設計出的作品符合“人”的要求。
通過調查發現,環境設計專業教學中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在教學目標、教學方式、課程安排以及教學內容上,以下進行詳細闡述:
環境設計專業與很多設計學科存在交叉,而設計學科本來就是一門極具“變動性”的學科,不僅在設計素材、設計創意等方面隨時發生變動,而且設計技術也會隨著時代發展進行革新。在這樣的情況下,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目標就需要及時進行調整,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學校缺少信息渠道,并且一些新的設計素材或者技術在剛出現時,很難立刻得到人們的關注,因而造成了教學目標與時代脫節的現象。高校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需要對當前的教學現狀進行深入、全面調研,比如學生的知識水平、知識需求等都應該在調研之列,而且只有將學生發展情況與社會需求相結合,才能制定出更為有效的教學目標,進而為培養出社會有用之才提供支撐。教學目標與時代脫節不僅是技術方面的原因,還與調研過程中難以獲得真實可靠的信息有關,比如在對學生的知識水平、知識需求進行調研時,如果采用常規的訪談方式、考試方式,會使調研結果出現較大誤差,尤其是在更為強調“能力”的環境設計專業中,更加需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方式進行調研。
在環境設計專業教學中,課程安排應該以實現理論課與實踐課“合理搭配”為目標,既需要理論課強化理論基礎,也需要實踐課促進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但是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課程安排不夠合理,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理論課”比例明顯高于“實踐課”。通過調查發現,環境設計專業教學中的“理論課”占據主導,并且在時間安排上存在問題,比如“理論課”通常安排在前幾節課,而這段時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還未完全調動起來,如果直接進行理論知識灌輸,容易讓學生產生反感情緒,從而影響教學效果;第二,“理論科”與“實踐課”搭配不當、缺乏呼應。按照知識的掌握規律,在灌輸理論知識后,需要通過實踐來強化理解,如果兩者相隔時間太長,則會弱化實踐效果,但是在實際教學只能中,“理論課”與“實踐課”安排呈現“集中性”特征,即一連幾節課全部是理論可或者全部是實踐課,這樣的安排方式有待優化;第三,校企合作中課程安排與企業運行脫節,造成學生不能完整參與實訓內容,從而影響實踐能力的鍛煉效果。
教學內容是教學活動開展的載體,從廣義上分析,教學內容應是“無窮無盡”的,任何事物都可以作為教學內容來讓學生獲得知識,而從狹義上分析,教學內容指的是教育部門為教學活動設定的知識范圍。在環境設計專業教學中,教學內容通常是教育部門所設定,但由于設計專業的特殊性,如果教學內容被局限在某一范圍內,不僅會影響到學生接受教學內容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還會對設計能力培養產生不利影響。無論是建筑設計還是室內設計,都需要隨著時代發展進行更新,否則就會與市場需求相脫節,從而影響學生的就業和發展。教學內容缺乏創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教學內容缺乏“科學性”,比如一些教學內容在過去是正確的,但是在發展中逐漸會被淘汰,如果這些內容仍然充斥在教學過程中,則會對學生造成錯誤的引導;第二,教學內容缺乏“豐富性”。在環境設計專業中,不僅有著廣泛的設計范圍,而且設計對象也是多種多樣,如果教學內容有所局限,則會對最終的教學效果產生負面影響。
在對環境設計專業教學中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后,可以通過VR技術進行解決,并且由于VR技術與環境設計專業具有很多契合點,能夠在應用過程中獲得更好的效果。
在環境設計專業教學中,要保證教學目標的正確性與精確性,其中“正確性”主要是指教學目標要以適當、科學的標準來制定,不能為了達到某一效果而盲目制定;“精確性”主要是指教學目標的制定要建立在當前教學現狀的基礎上,并能針對性地解決存在的問題。依托VR技術不僅可以促進教學目標的革新,還能讓教學目標更加正確與精確。在出現新的設計理念、設計素材以及設計技術時,可以通過VR技術進行實踐模擬,并讓“人”進入模擬場景中進行體驗,而后根據體驗結果來做出判斷。這樣的模擬試驗需要建立在廣闊試驗范圍的基礎上,不能依靠單個或者少量試驗結果做出判斷。同樣,VR技術在調研過程中也能發揮重要作用,可以通過模擬場景的方式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與真實需求。另外,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也需要將VR技術融入其中,因為在未來的設計領域,VR技術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
教學方式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根據具體情況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從大的方面講,教學方式包括講授式、討論式、情境式等類型,而這些類型的教學方式在具體使用中并不是單獨運行的,通常會進行相應的結合;從小的方面講,教學方式會更加多樣化,是多種教學方式進行結合的有利支撐。無論是哪種教學方式,只要出現在課堂上應該起到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欲望的作用,如果教師發現當下采用的教學方式難以發揮作用,就應該進行調整。通過VR技術可以為多種教學方式營造良好環境,比如在采用情景式教學法時,可以模擬出更加真實的情境,尤其是在設計環節,學生可以嘗試多種設計方法,而后根據設計效果來做出調整;在代用討論式教學法時,可以利用VR技術呈現討論中的方案或者具有創新性的設計理念,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討論的內容與方向,從而有效提升教學效率;在采用案例式教學法時,教師可以利用VR技術向學生傳達所舉案例,并能根據學生需求進行調整。
在環境設計專業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成為教育工作者重點考慮的問題,雖然課程安排中加入了實踐課,但通過實際調查發現,很多實踐課只是“徒有其名”,并沒有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比如有的實踐課中,教師會要求學生根據某一目標設計出方案,但是教師所提供的目標對象缺乏足夠的信息,這樣一來,學生在設計方案時沒有“目標感”,從而使設計出的方案沒有太大的價值。針對這樣的情況,可以借助VR技術進行調整,比如教師可以利用VR技術獲取與目標對象相關的更多信息,而學生也可以利用VR技術進行設計,并且進行模擬驗證。另外,一些資金充足的高校可以將打造VR實訓基地劃入學校發展中,從而為充分發揮實踐課的作用提供支撐。通過VR實訓平臺,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升各種設計技術的應用能力,還能在設計過程中積累豐富的經驗,這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是極為有利的。通過校企合作可以讓VR實訓平臺更加專業以及更加貼近市場發展,而學生在畢業后也能根據實訓情況迅速進入工作崗位,從而使設計能力得到充分發揮。
在設計領域中,只有不斷進行創新才能永葆生機,而想要培養更多的創新性人才,最重要的是創新精神的培養。首先,可以利用VR技術獲取更多有利于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資源。在環境設計專業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是入門的基礎,而利用VR技術獲得的資源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獲取各種知識,并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增強思維能力與想象能力,從而更好地理解那些抽象的空間設計方法;其次,可以利用VR技術獲取優質設計方案,讓學生從模仿中實現創新。每一個優質的設計方案都是“精雕細琢”后的成果,而在VR技術的協助下,學生可以對設計方案進行分解,將其還原成更加細致的設計過程,然后對每個過程進行深入研究,逐步提升自身的設計能力。在設計方案時,建立空間模型是最具難度的一個步驟,而通過VR技術可以讓學生掌握空間建模的方式方法,并能在實踐過程中嘗試創新;最后,進行創新是設計領域的命脈,而創新的不僅是設計方法,還包括設計方案的呈現方式。借助VR技術的交互性,可以讓設計方案更加容易理解,從而提升設計方案的實際應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