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芳
(甘肅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一)紅歌融入思政課教學的背景
十九大報告中強調:“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是國家的棟梁,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做好高校思政教學工作,不僅關系到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更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大局。在新的歷史方位、新的時代背景下,推動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改革創新,利用優秀文化資源發揮文化育人的作用,構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已成為新時代黨和國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和重要目標。
紅色文化既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一脈相承,又是紅色基因和革命精神的結晶。紅色文化中所蘊含的政治理想、家國情懷及道德訴求,與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標、價值維度不謀而合。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不僅是傳承和弘揚紅色基因、紅色傳統的需要,也有利于增強思政教學的說服力、親和力和針對性。
紅歌作為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產生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特定歷史時期,蘊含著鮮活的歷史素材,以簡單明快的旋律、激昂高亢的基調和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而貼近大學生的心理。因此,將紅歌納入思政教學軌道,既能發揮紅歌的道德教育功能與價值引領作用,又能豐富思政課的教學方式。
(二)研究動態
目前,國內學界關于紅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紅歌的界定、紅歌的價值與作用。關于紅色歌曲的價值,李哲認為“紅歌具有經濟開放價值、社會教育價值”,關于紅歌融入高校思政教學的現狀研究方面,曾嶸在研究90后大學生對紅歌的認知現狀中指出“目前紅歌在大學生中的認知度分為兩種,一種是認為紅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改變傳統式教學方法;另一種則局限于當下的流行音樂,對紅歌的歷史性和正面精神持忽視冷落態度,甚至懷有抵觸情緒”。在紅歌融入高校思政教學的路徑方面,胡自愛從思政課堂、校園文化建設、公共教育三個方面做了探討。金香花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為例,提出了利用紅歌設置情景進行教學導入、在教學內容中根據需要插入紅歌教學增加教學效果、教學總結時利用紅歌深化教學主題,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綜上所述,關于紅歌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方面的研究,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對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的研究缺乏一定的針對性和深度;二是在融入路徑和方法上大多從宏觀層面探討,缺乏操作層面的可行性,在融入思政教學中如何處理好學理性與趣味性、守正與創新的關系上缺乏有效地論證。本文以甘肅農業大學為例,通過問卷調查和文獻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在研究紅歌融入思政教學的現狀和問題的基礎上,嘗試探討既能利用紅歌創新思政教學,又不影響思政課思想性與學理性的路徑。
從調查結果來看,近十年來,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在紅歌融入思政教學的過程中,整體上取得了積極的成效,學生對紅歌的認知狀況、對紅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認可度以及紅歌融入思政教學的程度和效果都較為認可。但是,新的時代條件下,如何繼續發揮以紅歌為代表的紅色資源服務思政教學的作用,還值得進一步探索。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74.26%的學生表示對紅歌“比較了解”、有18.27%的學生表示“非常了解”。在學習紅歌的意愿方面,偶爾聆聽或學習紅歌的學生占到了51.67%。經常主動去聽或去學的學生占到了29.67%。在紅歌融入思政課教學必要性方面,有86.25%的學生認為有必要。對于紅歌在思政課教學方面的作用,“激發愛國情感”“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傳承革命精神和紅色基因”三項分別占比27.44%、24.58%、24.58%,是學生普遍比較認可三個方面。關于“教師在紅色歌曲融入思政課教學方面做得如何”的調查中,只有29.86%的學生認為做得“好”,認為“較好”和“一般”的分別占到了34.77%和30.45%,還有4.91%的學生表示“不清楚”。在紅歌與思政課教學的融入度方面,56.97%的學生表示有一定的融入,但很有限;有13.16%的學生表示“沒有融入”。
總之,無論是學生對于紅歌的了解度和學習意愿而言,還是學生對紅歌在思政課教學中的作用的認識而言,將紅色歌曲融入思政課教學都具有現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同時就甘肅農業大學紅歌融入思政教學的調查現狀來看,雖有一定程度的融入,但整個工作還缺乏頂層設計、配套措施的支持、持續性和長期性,對思政課教學效果的提升還比較有限。
從紅歌融入思政課教學的總體現狀來看,教師們雖然做了不少工作,但紅歌融入思政課教學的程度和對思政課教學效果的提升仍然比較有限,具體而言,主要存在五個方面的問題。
(一)對紅歌資源的思政教育價值還有待進一步挖掘。紅歌產生于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特定歷史時期,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其本身即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鮮活素材。但是,在利用紅歌服務思政課教學的過程中,大多還停留在通過紅歌調動課堂氛圍層面,深度解讀紅歌的愛國情感、歷史價值以達到思政課程情感、態度、價值觀層面教學目標方面的工作還做得不夠。因此,如何通過紅歌歷史背景的挖掘、紅歌中愛國精神與家國情懷的解讀,使紅歌真正服務于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還需要思政課教師進一步思考和探索。
(二)單向灌輸,學生參與度不高。在紅歌融入思政課教學的過程中,從紅歌的融入形式到組織實施,大多以老師為主,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單向講授,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被動、機械,存在著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的問題。青年大學生們對于紅歌產生的歷史背景多少存在著時間上的鴻溝與情感上的疏離,一時難以通過冷冰冰的文本感受到紅歌背后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深刻的家國天下情懷,更不用說引起情感上的共鳴了。
(三)定位不明,方式單一。在紅歌融入思政課教學的設計中,整體定位和目標還不夠明確,缺乏深入地思考。同時,缺乏與教學內容的有效糅合,有一定的植入感與生硬感,缺乏靈活性和創新性。
(四)停留在表面,與教學內容沒有有效融合。由于思政課程具體學科的差異性,紅歌要更好地融入,必須選擇合適的知識點,注意紅歌與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從調查和具體訪談的結果來看,教師或作為教學導入的素材,或泛泛提及,因此,學生對作為導課素材的紅歌或隨口提及的紅歌缺乏共鳴與認同感。
(五)沒有做到學理性和趣味性的統一。將紅歌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是推動思政課教學創新的集中體現。但是,在融入過程中往往存在著兩種錯誤傾向:一是強調趣味與創新,削弱了思政課的政治性、學理性;二是強調思政課的學理性和嚴肅性,缺乏創新。總之,在紅歌融入思政課教學的過程中,沒有處理好守正與創新的關系。
(一)營造“紅歌”傳播的校園環境
作為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紅歌是愛國情感、革命精神與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利用校園廣播、學校官網與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營造紅歌傳播的文化氛圍,有利于為紅歌融入校園生活和思政課教學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從而提升思政育人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因此,學校一方面可以通過校園廣播傳播優秀的紅歌,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組織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校園文化節、紅歌比賽、紅歌賞析等多種活動,提高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
(二)紅歌與案例教學結合
通過挖掘紅歌產生的歷史背景、歌詞中的史實與精神內涵,不僅為思政課案例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也是進行以家國情懷為核心的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題材。
當然,在利用紅歌開展案例教學的過程中,還要注重四門思政課程的差異性。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為例,突出其以歷史闡明理論的特點,在講清國史、講透國情的基礎上,通過選擇有情感張力、主題深刻的紅歌作為典型案例,使學生能夠深刻認識到近代以來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選擇了改革開放”。
(三)紅歌活動與思政課實踐教學相結合
甘肅農業大學在推進思政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教學模式創新的過程中,“紅歌會”也被納入實踐教學的軌道。10年來,甘肅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共舉辦紅歌會5場,每場演出人員達600人,共有3000多人次參與該項活動,有力地豐富了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傳承了優秀的革命傳統。同時,也為“紅歌”與思政課實踐教學深度融合積累了經驗,提供了借鑒。但是,要切實通過將紅歌融入實踐教學提升思政課育人效果,還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一步加強。
1.提升教師開展實踐教學的能力。紅歌作為一種舞臺呈現效果較強的藝術形式,要推進紅歌融入實踐教學,不僅需要教師對紅歌這一藝術形式、紅歌產生的背景、歌詞的內涵有一定深度的把握,還需要實踐教學能力。可以說,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教師扮演著多重角色,既是實踐教學活動的設計者與參加者,又是學生實踐教學活動的指導者、組織者和評價者。教師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多重角色和關鍵作用決定了提升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重要性。
2.拓展紅歌與思政課教學實踐結合的渠道。在紅歌融入思政實踐教學中,既可以通過“紅歌會”這種相對獨立的形式參與思政課實踐教學,也可以在“大學生DV大賽”、“大學生講紅色故事”、“紅色詩詞朗誦”中加入“紅歌”元素。當然,無論是紅歌為主的方式,還是作為“元素”加入其他實踐教學的方式,都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感染力、親和力和吸引力,從而更好地實現思政課鑄魂育人為目標。
總書記曾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這為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學提供了依據、指明了方向。作為紅色資源、紅色基因、紅色精神的重要載體,紅歌融入思政教學不僅是利用紅色資源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的集中體現,也有利于強化青年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要將紅歌融入思政課教學,不僅需要頂層設計、評價考核體系、平臺建設、經費及保障措施的有力支持,還需要教師更新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能力,在教學實踐中做好設計者、組織者、實施者和評價者,從而真正提升思政教學的育人效果,以期符合時代和國家發展的需要,符合青年學生成人成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