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
(三峽大學藝術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湖北 宜昌 443002)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提倡對弱者的關愛,我國有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互幫互助。政府歷來關愛老百姓的福祉,如全國脫貧攻堅奔小康行動、政府多次減輕農民賦稅、疫情期政府減免企業賦稅和租金。對高校貧困生,政府設立了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生源地助學貸款、高校勤工助學崗位,保證“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在這樣的文化土壤里,高校輔導員對弱勢學生群體自然會有更多關懷。殘疾貧困學生身體殘疾、家庭經濟困難,進入大學后獨自面對的困難更多、心理壓力更大,在思想上更需引導、學習上更需關心、生活上更需關愛。幫助他以陽光自信的心態融入學校,是輔導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
小吳,男,安徽安慶人,三峽大學藝術學院2016級美術學專業學生。該生先天聾啞,聽力水平低、言語能力差,《殘疾人證》顯示殘疾類別為一級聽力語言。出身農村,家鄉是國家級貧困縣。全家5口人,父母務農,家庭收入低、負擔重。
小吳自立自強、善良平和、學習認真、與同學相處愉快。他上課不能聽見老師的講話內容、只能看PPT和教材,學習以自學為主。生活中他無法和同學交談,外出辦事都必須用文字和他人交流。不知情的人難免覺得他很奇怪,不耐煩的人難免覺得他麻煩,個別人會用異樣的眼光看他。他的學業壓力大、生活困難多,時常力不從心、有時倍感孤獨無助。寢室同學反映他壓力很大、經常愁容滿面。
為了減輕他的學業壓力,筆者聯系專業系部主任介紹了他的特殊情況,拜托老師們多關心他、上課不要點名讓他回答問題。在生活上,筆者要求班委和寢室同學多關心他,評助學金時班級將他評定為一等助學金、減輕了他的經濟壓力。
筆者經常和他談心談話(手機QQ聊天或寫字交流),關心他的思想狀態、實際困難。小吳告訴筆者,自己本可在殘疾人學校學習,但是父母希望他在普通學校像正常人一樣學習、生活,所以他選擇了今天的道路。他克服重重困難讀書求學。讀大學后他離開父母獨立生活,新的環境要適應、新的困難要克服。他明白自己和普通人比有先天差距,擔心自己因為殘疾畢不了業、即使畢業也無法就業、無法在競爭激烈的職場立足,無法融入社會。
針對他的困惑,筆者告訴他殘疾是先天的,不是他自己造成的,要客觀看待殘疾,要接納自己愛自己,與很多從小得不治之癥的人相比,他身體健康,這就是生活的保障和奮斗的本錢。辯證地看,出身貧寒也是好事,經歷過生活磨煉的人會更成熟更務實。貧困只是暫時現象,可以通過個人奮斗改變現狀。國家對殘疾人有很多優惠政策,學校會幫扶他學業、幫助他就業,老師同學會關心他;困難對每個人都存在,辦法總比問題多。生逢盛世,應該感到比前人幸運和幸福。筆者還提醒他注重對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幫他分析了可能的就業方向,做了職業生涯規劃。多次談心后,小吳的思想負擔逐漸減輕、臉上有了笑容,他主動擔任了班級生活委員,上課時上臺展示自己的設計作品,經常和寢室同學一起去圖書館學習,課余經常和同學們一起打籃球。
大二開學時,他叔叔給筆者打電話,表達了家人非常希望學校考慮他的特殊情況,同意他從美術學轉專業到環境設計的意愿。他叔叔表示,美術學的就業方向主要是美術老師,環境設計的就業方向主要是環藝設計師,后者更適合聾啞人從業。他在建筑行業工作,若小吳學習環境設計,他能助其就業,將惠及他的一生。剛入學后小吳參加了教務處組織的轉專業考試,但沒通過。因為他英語聽力為0分,聽力殘疾,筆者向副書記匯報了情況,副書記非常重視,向教務處領導匯報說明他的情況,并提交了他的轉專業申請。學校開會集體討論、考慮到小吳殘疾人的特殊情況,破格同意其在學期末轉專業。小吳和家人得知轉專業成功后,都非常感激學校,小吳對未來更有信心,學習態度更認真,生活態度更積極了。由于他成績優秀,各方面表現良好,小吳被黨組織吸納,成為了一名中共黨員。
大四時,小吳的寢室同學在淘寶網接單做設計圖賺錢,請小吳幫他畫圖。他珍惜機會、做事認真、出圖質量高,同學和他合作愉快。他每月有了幾千元的勞動收入,感到十分幸福。
今年,他已經順利畢業,并在叔叔的幫助下在安徽某大型建筑公司從事資料員的工作。工作專業對口、辦公環境好、穩定輕松、不需很多語言交流,小吳和家人都很滿意。
(一)關鍵是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心態。辯證法告訴我們,內因是最重要的,所以學生的心態對其發展至關重要。殘疾貧困學生先天弱勢,容易產生自卑和憂慮心理,離開家長獨自異地求學,更考驗其心理素質。作為輔導員,要多傾聽學生困惑,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困難,幫助他們樹立戰勝困難的決心。在校期間,小吳從自卑憂郁到陽光自信,從依賴家人到主動作為,從普通同學到中共黨員,從擔心畢業到成功就業,他成長的關鍵是他的積極心態。
(二)要著力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學生的心態解決了,但其困難是現實的,輔導員要幫助其解決現實困難。對小吳而言,學校破格同意他轉專業對他的影響巨大,他的就業問題解決了,心里也踏實了。
(三)要爭取多方力量共助學生成長。小吳在校期間,老師同學都幫助他,黨組織培養他并吸收他入黨,寢室同學邀請他共同兼職,讓他感受到人間溫暖、組織肯定、同伴信任,更堅信了自身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