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青
(武漢出版社,湖北 武漢 430000)
近些年來,黨和國家大力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等重大戰略,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進一步凸顯,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的融合發展不斷深化,教育出版的產業鏈也面臨著延伸重構的任務。努力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使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是教育出版鞏固壯大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履行社會職責的時代需要,是教育出版滿足教學形式多樣化學習需求、建設學習型社會的現實需要,也是信息化時代教育出版自身生存發展的迫切需要。
出版產業包括教育出版、科學技術和醫學專業出版(STM)及大眾出版這三個主要的業務領域,其中教育出版無論是從銷售收入占比,還是從實現利潤來看,都是目前我國出版產業中最為重要的基礎業務。近十年來,隨著數字出版和在線教育的興起,一場信息化的技術變革正在教育出版領域迅速蔓延。傳統的教育出版模式已經開始受到了數字技術和新興媒體所帶來的沖擊,教育出版業在生存與發展上的競爭也將日趨白熱化,國家從政策層面也在積極引導傳統出版單位實現數字化的轉型升級。技術的演變過程非常復雜。雖然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加大對教育信息化的基礎投入,但是相應的資源是否配置合理,效益能否得到有效發揮,仍然是各個國家在推動科技創新中普遍面臨的難題。準確地把握教育出版領域信息化變革的動因與目的,明確戰略轉型的實現路徑和機制,將會對我國相關產業的發展規劃產生積極作用,所以這是我們應當深入探究的一個研究領域。
由于正在發生的教育領域的變革同樣是由信息技術革命所驅動,所以我們將采用技術史的視角來分析數字教育出版及其與傳統教育出版的不同之處,以長時段的歷史演變來對未來進行合理的預估??屏炙购凸柛ド凇都夹g時代重新思考教育:數字革命與美國的學校教育》一書中正是這樣做的,他們將教育方式的演變過程劃分為學徒制時代、普遍學校教育時代和終身學習時代。對應于這三個時代,實現知識和思想的傳承與傳播的出版技術,也同樣經過了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即傳統出版技術、工業化出版技術和信息化出版技術。在出版技術的演變過程中,對于在某一歷史時期占據主導地位的出版技術,有一個定義——出版技術程式。當一種出版技術的“工藝流程”或“技術規程”的操作工序集自然形成或被人為規定成為一套標準之后,輔以相應的培訓教材作為一種行業規范,在實際的社會生產中被從業者廣泛采用和普遍遵循的話,這套操作工序集及其生產方式就成為了一種“技術程式”。不同的出版技術程式之間會相互競爭、不斷演化和彼此替代。在不同的技術程式之間進行選擇,經濟因素是一種主要的推動力,與此同時,政治、社會和文化等因素也會產生相應的影響。當原有的技術程式發生改變,或者被一種全新的技術程式完全取代的時候,我們可以認為出版技術發生了一次變革。從19世紀中期開始的、以機器代替人工的出版技術程式的轉換導致中國出版技術經歷了一次“工業革命”,而我們正在經歷的第二次革命——“信息革命”發端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版技術程式開始了從工業化生產方式向信息化生產方式的轉換。在我們的社會發展步入工業化后期,開始向信息化邁進的時候,教育行業也不可避免地面臨出版技術變革所帶來的沖擊,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自然就成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選擇。
傳統教育出版向數字教育出版發展,需要構建新的出版模式。目前國內外數字教育出版主要有:教材立體化出版模式、移動教材模式、電子書包模式、開放式教材模式、電子教材租賃模式、在線教育服務平臺模式等。也有業內人士從教育內容提供商向教育服務提供商轉變的角度,提出構建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的數字出版模式,包括用全媒體的出版模式滿足對學習環境的個性化需求、用定制出版模式滿足對學習內容的個性化需求、用先進的交互和協作模式滿足學習過程中的個性化需求、用科學的學習評價模式滿足效果檢測的個性化需求。已有的出版模式和相關研究值得借鑒,同時還需要出版企業開展相關研究,根據自身特點,構建適合自身的出版模式。
經過多年摸索和運轉,出版行業已經基本形成一套較為完善的、體系化的考核激勵機制,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對企業、項目的考核而言,教育出版企業要認識到傳統考核辦法運用到教育出版數字化會產生不少問題,較為突出的有:第一,傳統考核指標單一,主要是收入、利潤等經濟指標;第二,傳統考核以年度為單位,但考慮到教育出版數字化回報周期較長,有必要適當拉長考核單位??傊荒軐鹘y出版的考核方法照搬到教育數字出版考核中。隨著數字化教育出版工作不斷走向深入,激勵機制建設也應日益緊迫。當出版企業引入外部技術人才、互聯網運營人才時,出版企業傳統薪酬體系問題便日益突出。這批人才的薪酬水平在社會各行業中處于較高的位置,當然也高于出版從業人員,因此,如果將他們的資歷、職位套進出版社薪酬體系的對應崗級中,所算出的薪酬與他們的期望值將會有很大差距。而且,出版社的薪酬發放方式與外部人才的期望也不完全一致。互聯網行業的薪酬發放方式是非常明確具體的,確定薪酬數額之后,逐月按此發放,如有獎金,也是按照業績情況進行精確計算。而出版社薪酬體系還有不少事業單位的痕跡,薪酬構成較為復雜,每年發放數額存在不確定性,而且福利部分,包括實物福利,還占有一定的比例。除此之外,出版社作為歷史較長的傳統企業,已有相當大的資產存量,且屬于國資,進行股權、期權激勵具有較高的復雜性和難度。
出版融合戰略提出,推動傳統出版與新興出版的融合要以傳統出版為根基。在以傳統出版為基點的知識生產與服務的融合發展中,傳統教材的基礎性、全局性作用不會改變,變革的關鍵在于運用互聯網思維重新定位傳統教材的價值,以技術賦能推動傳統教材的升級換代,構建融合發展下新形態教材的研發模式和創新模式。在媒介演進過程中,紙質出版物作為知識物化的產物,始終能夠與其他傳播媒介保持很好的共生性。即便是在全媒體時代,從受眾體驗來看,紙質出版物作為知識物化的產品,其高沉浸、儀式化的閱讀體驗短時間內難以被其他載體超越。紙質教材具有結構完整、內容嚴謹、表達規范等明顯優勢,在教學活動中的基礎性支撐作用不會改變。但是傳統紙質教材對于學科知識和信息的承載量畢竟有限且單一,無法滿足學習者拓展延伸的學習需求;學生購買教材也不僅僅滿足于教材本身提供的知識,而是為了獲得比教材更多的信息資源和知識服務。傳統教材必須主動適應互聯網時代受眾的閱讀習慣和接收信息的方式變化,圍繞核心知識點或技能點及其序化路徑,研發形式豐富的線上資源,為學生提供增值內容服務。高教社的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等理論性較強的課程教材,通過關聯大量的演示程序、動漫、微課等動態資源,有效彌補紙質教材在表現形式上的不足,并形成優勢互補。當下,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也成為教育出版融合發展中不可忽略的傳播媒介,其碎片化、互動化、共享化等特點給學生的閱讀習慣和學習習慣帶來顛覆性的改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應基于紙質教材的內容對其進行豐富和補充,充分運用各類信息技術將內容資源與多種媒體結合,從而實現各項資源的協同配置。
總體上,面對一系列新問題、新挑戰,教育出版融合發展解決好機制建設問題至關重要。具體思路與做法,應按照中央及上級主管部門有關融合發展的精神,緊密結合實際,圍繞長效投入、分工協作、考核激勵、風險控制等關鍵機制,集中施策。在充分保留傳統出版機制建設一些仍然行之有效的辦法的基礎上,認真研究新媒體產業特點和互聯網企業的創新舉措,轉變思維、開拓工作方法,讓機制建設和改革穩步推進,讓教育出版工作者的創造性和活力充分奔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