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施美
(云南省曲靖市富源縣文化館,云南 曲靖 655500)
當下的設計環境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已經無可避免地將新技術、新觀念、新思潮引進了人們的生活。粗放的城市化進程使得傳統鄉土社會模式解構,人口的遷移、貧富差距的擴大以及社會資源的不平衡分配,促使鄉村原始的經濟體制、社會組織進一步失去效應,傳統文化成為人們摒棄的對象。少數民族文化依托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少數民族刺繡工藝由于大多體現在服飾之上,是當地不可或缺的物料,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中保存最為完整的文化之一,不同的民族受到地域、民族文化的影響,有不同的傳統服飾,因而其刺繡風格、技藝也各有千秋,是我國傳統手工藝的寶庫。加之民族地區大多地理位置偏遠、交通閉塞,受到現代文明沖擊的程度較小,至今仍保留著古樸純真之態。因此,要使設計作品具有我國文化特色,融入民族刺繡文化不失為一種對策。
民族刺繡的傳統紋樣也取自于自然,通過對實物的抽象、夸張、變形,這些紋樣化作一種圖騰、一種指示與信號在當地形成一種獨有的默契,即使這些不近比例的圖案會顯得笨拙粗糙,但都有直觀生動的體驗。彝族刺繡紋樣也如此,當地刺繡以幾何圖紋,如八角形紋、條狀紋構成的火鐮、渦旋紋最為常見,其次還有動物類圖紋,如羊角紋、雞冠紋等。這些紋樣取之于彝族先民的生活,經過彝族人民上千年的錘煉、傳承,再用之于彝族人民的生活,構成了如今呈現在我們眼前的衣裙、帽子、耳墜、配飾掛件,用靈動的形象和線條抽象出完整的彝族人民生活。
彝族刺繡常用的配色有紅、黃、黑,其中紅色、黃色在中國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色彩。黑色,一般是彝族刺繡的主色,是土地的象征,他們崇敬給予他們生命和賴以生存的土地,而在中國的原始社會中,黑色是中華文明的源頭。道教思想中,黑色也被視為“眾色之母”。在彝族地區,紅色是火焰的象征,而火焰是彝族人敬仰的神明,因此在彝族人民的心中,紅色也是一種吉祥、神圣的存在。至于黃色,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也是占有極高的地位,從隋朝開始以黃色為尊,象征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更代表著天地中和之美。而在彝族地區,黃色象征著太陽,表現著彝族先民對于自然力量的敬重。
民族地區刺繡文化常用到的刺繡針法有平繡、鎖繡、搶針、打籽、亂針、等,而在彝族刺繡中這些針法也被廣泛使用,在刺繡過程中,彝族的繡女們根據紋樣特征、使用需求交替使用針法,產生精美細膩、松緊有序的繡品。例如挑花針法中單紗、雙紗、三紗之間,是需要簡潔明快的效果,還是滿足厚重結實的功能需要,在選擇上都有所差別,而這些嫻熟的技法正是我國民族地區對生活經驗的總結。
刺繡作為服裝設計中一種重要的裝飾方法,是目前為止被大眾認可程度最高的民族文化日常化的途徑。而彝族刺繡從古到今被廣泛應用于當地服飾中,可為發展具有彝族刺繡風格的現代服裝提供良好的基礎。因此可以在已有的傳統彝族服飾上結合現代審美學,開發出適合現代日常的服飾。從圖案裝飾上,先從已有的傳統彝族刺繡服飾中吸取圖形、色彩、造型、針法等搭配經驗,提取彝族刺繡的“精彩點”,在根據當代流行趨勢、消費者的審美觀念將其進行處理,例如將火鐮紋、鷹紋等經典圖騰通過抽象、變形、重組等手法變換為具有符合當代審美觀的國潮風格裝飾畫,在突出傳統特色的同時展現當代時尚。色彩上,也可適當改變彝族的傳統色,選擇當季的流行色進行搭配與創作。從材料上,傳統民族服飾的基材都是透氣吸汗的棉布,而現代社會中對于服裝除了有透氣吸汗的基本要求以外,還越來越重視肌理質感的體現。因此,彝族刺繡結合服裝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開拓新材料組合方式,例如以綢緞、皮革等諸多新材料為基材,在繡制過程中加入亮片、彩珠等輔材,以豐富服裝肌理效果,多方位滿足消費者需求。
室內設計的目的在于營造方便舒適、具有審美趣味的室內環境。近日來,主題類裝修成了各行業的發展潮流,利用民風民俗的元素進行室內裝飾設計也是熱點之一,合理利用彝族傳統刺繡元素,設計獨具彝族風情的展廳、餐廳等公共場所,不僅能讓裝飾效果別具一格,更能使顧客沉浸式領略涼山彝族刺繡文化的獨特魅力。從圖案上,由于傳統刺繡圖案精美復雜,不符合現代人對室內審美的需求,因此首先要根據風格需求和對裝飾的文化內涵期望在傳統彝族刺繡紋樣中選擇合適的元素后進行提煉與概括,保留最具有彝族刺繡代表性、典型性的元素運用于室內裝飾。
民族文化豐富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儲備,記錄著民族地區的發展軌跡,積淀著當地人民群眾的智慧與審美意趣。彝族刺繡作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對當代設計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合理運用傳統民族文化,讓民族文化在當代設計中為其找到立足之點,不僅能夠賦予作品中華民族的歷史底蘊與精神內涵,也可使古老的民族文化得到長足的發展,煥發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