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蓉
(貴州省納雍縣百興鎮農業服務中心,貴州 畢節 553309)
在病蟲害防治工作開展過程中,化學農藥防治作為種植戶最常用的防治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預期的防治效果,但從長遠來看對現代化農業的轉型和升級卻造成了嚴重阻礙。化學農藥內部含有的毒素一般具有“難分解”和“不可分解”的特性,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部分農戶由于自身素質水平較低,在使用過程中過度使用現象十分普遍,在嚴重破壞周遭生態環境平衡性、加劇人與自然矛盾沖突的同時,也嚴重影響了糧食作物品質,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埋下了巨大安全隱患,最主要的是農藥過量使用會導致病蟲害產生一定的抗藥性,增加后期防治工作難度的同時農業的穩定性發展也勢必受到一定影響。
作為農業生產大國,農業經濟一直以來都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確保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改善人們生活質量,推動社會穩定性發展中發揮了重要性作用,為此確保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有序、有效開展現已迫在眉睫。目前來看在病蟲害防治工作開展過程中,防治技術的傳統化在影響防治工作質量和效率的同時,也影響了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是當前現代化農業轉型和升級面臨的主要困境。從某方面而言在現階段病蟲害防治工作開展過程中,雖然各區域都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防護體系,可由于區域經濟存在一定差異,再加之農業產業規模化水平各不相同,在開展過程中經濟欠發達地區仍采用較為傳統的技術手段,導致病蟲害防治工作效果不理想。
農業作為國家基層產業,近年來為確保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加快推廣農機技術的同時,保證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全面開展也是十分必要的,據調查在農業種植中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不僅能顯著地提高糧食作物產量和品質,推動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在提高農戶經濟收入、改善農民生活以及提高農作物市場價值中也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為此在后期農業種植中,基層農技機構和種植戶需做好如下工作:
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生產管理工作的規范化開展,在降低病蟲害發病率的同時,也有助于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目前來看,在進行選種工作時,種植戶需在綜合考慮區域市場需求以及種植環境的基礎上,選擇具有一定抗性和適應性強的品種,對于轉基因品種盡量不考慮;在進行播種作業前,種植戶需做好種子的處理工作,即確保浸種、曬種、消毒和拌種工作的有序化開展,以此在提高種子發芽率的基礎上將帶有病蟲害的種子挑選出去,以此來降低病蟲害的發病率;在進行后期田間管理過程中,種植戶還要做好“合理灌溉”、“合理施肥”等作業,以此在確保農作物健康生長的同時,提高它們自身免疫力,規避閉病蟲害的發生。
現階段在經濟快速化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對于糧食作物的品質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而傳統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都會影響糧食作物品質,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埋下巨大安全隱患,為此要想從根本上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在進行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基層農技機構和種植戶需確保“無公害防治”技術的有效落實,即在確保周遭生態平衡穩定性的基礎上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就目前來看常見的“無公害防治技術手段”主要有——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具體而言前者主要是依據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食物鏈,通過引進蟲害的天敵來達到防治目的,后者則是根據病蟲害物理特性(喜光、喜潮濕),制定科學合理的防治手段,在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頻率的基礎上確保防治目標的最大化發揮,以此確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現階段伴隨農業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增,為確保產業效益的最大化發揮,加大對農業種植人員的技術指導,確保“病蟲害防治”工作;落實到位,也是當前確保“農業強國”目標實現的重要戰略基礎。農業種植人員作為病蟲害防治的主體,自身對于病蟲害防治工作認知的全面性與否,對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當前糧食作業培育過程中,基層農技機構工作站需安排專業的技術輔導人員“深入群眾、深入田間、深入研究”,通過秉承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定期組織農戶進行專業化培訓和系統化技術指導,以此在確保病蟲害防治目標實現的同時切實有效地提高產業經濟效益,以此來推動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概而言之,作為農業生產大國,為全面提高農業生產質量和經濟效益,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確保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有效開展,是現階段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基礎,但由于受某些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病蟲害防治工作未能達到預期防治目標,為此在后期種植戶需對防治手段進行不斷優化,以此為農業生產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