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艷琴
(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余糧堡鎮中心小學,內蒙古 通遼 028000)
班里樹立良好的班風、端正學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班級管理、思想教育是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的主陣地,班主任只有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師生溝通的立交橋才能暢通,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性才能充分調動,創新教育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實施,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門藝術,又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只有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學習創新,才能進一步提高和不斷地完善。
當前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使思想品德課堂教學適應現代素質教育和現代人才培養的需求,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學生的自我教育,歸結起來主要是自我激勵、自我認識、自我實踐、自我評價、自我調控。那么,采用什么辦法讓學生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發揮他們的自我教育呢?下面是筆者的看法。
一是以常規為基點進行精細管理,大力推進德育的創新。因為,學校的德育工作遵循“以人為本”,因此,要制定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具體要堅持常規立校的思想不動搖;努力推進德育創新;構建全民育人、齊抓共管的新機制;實現學生行為習慣、學風紀律的根本轉變;加強德育隊伍建設等。
二是落實班主任管理責任制。班主任要對班級工作全面負責;協調和帶動科任教師、增加合力,提高班級管理效益;班主任要主持“師生互動成長”活動,即每學期每位課任教師分包五至十名學生的教育轉化工作,每月給分包學生談一次話,跟蹤記錄轉化提高情況,月月向班主任通報。教師人人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個個成為做思想教育工作的能手,努力做到全員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
如學校要求全體教職工要進一步樹立“常規立校”的共識,學校德育工作人員就能加大對班級、學生的紀律,衛生、行為習慣的檢查、考評力度,對嚴重違犯學校規章制度,造成不良影響的學生嚴肅處理。重視學校、家庭、社會三級德育網絡建設,擴大教育功能。全體教職工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對學生“真誠關愛、積極引導、嚴格要求、耐心規范”;鼓勵班主任定期對學生家訪,了解學生家庭的狀況及平時在家的表現,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強化教育。
如學校要求全體教職工要進一步樹立“常規立校”的共識,學校德育工作人員就能加大對班級、學生的紀律,衛生、行為習慣的檢查、考評力度,對嚴重違犯學校規章制度,造成不良影響的學生嚴肅處理。重視學校、家庭、社會三級德育網絡建設,擴大教育功能。全體教職工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對學生“真誠關愛、積極引導、嚴格要求、耐心規范”;鼓勵班主任定期對學生家訪,了解學生家庭的狀況及平時在家的表現,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強化教育。
在安全教育方面,要做到“三個結合”,即與養成教育結合,與教學常規管理結合,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突出“嚴、實、恒、新”的特色。即安全工作要有嚴密制度,嚴格管理;工作目標實在,把不發生安全事故作為衡量安全工作的唯一標準;堅持把安全工作貫穿于學校工作的始終:堅持全員參與,與社區配合,警區合作,形成從學校到家庭,從校園到社會的安全管理網絡,確保師生的生命、財產安全。
第二是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加強學生的自我認識能力。有句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自我認識是自我教育的基礎,一個人只有對自我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了解,明白自我的特點,如長處、短處、優點、缺點、成績和不足等,才有可能進行自我教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意在說明一個人要經常自我思考、檢討。總結,以便棄舊圖新、取長補短、發揚成績、糾正錯誤、不斷進步。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應按照思想道德行為準則,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思考,進行正確、全面的自我認識、了解,從而發揮自我教育作用。
教師結合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活動,恰當引導學生針對其相關聯的主題,介紹自己的認識、看法、體會、感受和思想行為,從而發揮自我教育作用。常言說:“自己臉上的火墨自己是看不到的。”這句話是根據人們一般只片面地看到自己的優點,看不到自己的缺點而總結出來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對照道德行為規范,鼓勵學生大膽自我檢討,以達到自我認識、教育之目的。
在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品德認識、品德觀念,只有通過實踐的深化、檢驗,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品德行為和習慣,任何能力的形成與發展都離不開實踐活動,自我教育活動亦不例外。教師通過對教材的講解以及學生對教材的理解,使學生對其道德觀點、道德品質、道德、行為有了明確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自我進行參觀、訪問、社會調查、評論,以期通過自我體驗活動,達到對這種觀點、品質、行為深化、鞏固之目的。
教師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結合教材,組織學生參加公益活動、義務勞動、生產、服務勞動等實踐活動,進行自我訓練,從而產生自我教育作用。教師結合教材、學生守則和日常行為規范等內容要求,指導學生自訂自我節律約束的規章制度,自我規范執行,以此進行自我教育。
此外,要讓學生發揮自我評價的教育作用。自我評價是發揮學生自我教育作用的綜合性的集中體現。教師要恰當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這一自我教育活動,發揮自我教育作用。教師結合教學,組織學生對某一觀點或某一品德行為進行自我評述,從中進行自我教育。在教學中,對照有關內容組織并要求學生能夠比較客觀、公正地對自己的品德行為進行自我評判。組織學生自我評述、自我評判,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自我鑒定,明白自己思想品德行為中存在的優點和缺點以及今后努力的方面。
心理學認為,動機是直接推動促發一個人進行活動的內部動力因素,它是需要的具體表現,或者說是需要的動態表現。激發學生自我教育的動機,即是把社會需要的正確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要求轉化為學生主動地接受教育的精神需要,學生就能主動、自覺、努力、積極地接受教育和進行自我教育。沒有目標就沒有奮斗的方向和動力,教師要利用教學目標的激勵作用去激發學生不斷向上,追求目標,取得進步。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有意識地配合教學開展思想品德和良好行為習慣的競爭競賽活動,以產生自我激勵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