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舉梅
(重慶市巫山縣平河越眾希望小學,重慶 巫山 404711)
在我國經濟與科技的不斷發展下,信息技術水平也逐漸提升。在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信息技術所占比重逐漸增大,這就意味著將信息技術與教學工作有效結合對提升教師工作效率而言有較為重要的意義。目前,許多地區學校的教師注重在自身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應用相關信息技術,由此可見,此類工作及可能成為即有可能成為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重點。如今,如何將二者有效結合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水平的提升已成為當前研究熱點。
在國家的大力發展下,我國信息技術水平顯著提升,其在教育領域中的積極作用日漸明顯。對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而言,信息技術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首先,在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融合信息技術可在一定程度上凸顯教學工作的先進性。小學教育工作對學生整體發展而言有極為特殊且重要的作用,而小學語文作為學生母語學科,在教學工作中更應保持先進性。信息技術的加入可使語文教學工作更好地與時代和社會接軌,從而有效滿足社會與國家需求,進一步體現教學工作的先進性。
其次,可促進課程改革與教學改革工作相關進程。自課程改革與教育改革工作被國家大力提倡后,各類新興教育理念與信息化教育技術為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帶來諸多活力,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時,可有更多供其選擇的教學方法,教學效率也將進一步提升。而語文教學效率的提升在某些層面上可認為是改革工作有效開展的結果,信息化技術的加入能有效提升教學效率,因此可認為相關信息技術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課程改革與教育改革工作的發展進程。
為進一步發展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提升信息技術與相應教學工作的融合水平,可采用以下策略改善相關教學工作計劃與方針: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所采用的教材版本各不相同,相應教學內容雖在本質上無甚差別,但在內容上有一定差距。這就意味著不同地區的小學語文教師在應用信息化技術進行教學工作時,須參考教材版本,并仔細分析教材內容,從而選擇合理的信息化技術。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在學習二年級課文《雷鋒叔叔,你在哪里》[2]時,教師應熟讀并分析課文內容,從各種渠道和手段學習雷鋒的事跡。在充分了解相關事例與知識后,教師可綜合教材與故事,為學生制作有關雷鋒的PPT,并適當引用有關雷鋒的影視資源,在課上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進行播放講解。此外,也可以H5為媒介,制作雷鋒主題的相關視聽作品。這樣一來,相關教學內容可以通過信息技術途徑有效地向學生傳播。
近年來,我國教育領域在積極學習先進教育理念與模式后,出現了諸多新興教學模式,如翻轉課堂、微課等。對開展小學語文的信息化教學工作而言,新興教學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融合。以《中國美食》為例,在進行這一課的教學工作時,教師可先為學生制作微課,在微課中引用《舌尖上的中國》等優秀飲食文化紀錄片,讓學生在課下充分學習并了解我國飲食文化,并有效刺激其視覺感官。之后,教師將班級學生分為不同小組,讓學生在組內進行交流,并隨機提問。這樣一來,學生可通過信息化技術手段與新興教育模式充分了解國家的文化,從而進一步擴充自身知識儲備。
對當代小學生而言,其接觸信息化設備的主要場所為校園與家庭。這就意味著,家長在學生學習相關內容時,可充分參考學生學習內容,幫助學生有效利用信息技術。例如學生在學習《趙州橋》時,家長可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搜尋一些有關趙州橋的典故與事例,并引導學生學習趙州橋特點與歷史意義,讓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利用方法的同時,能增強文化素養。
由上述內容可得出,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3],將兩者有效融合已成為教學工作的必然發展趨勢。因此,相應教師應結合時代需求,有效地將信息化技術引入自身的教學工作,對自身教學計劃進行調整,以便更好地服務學生。家長在小學階段應起到積極的輔助與引導作用,幫助學生有效應用各類信息技術,進一步擴充學生文化知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習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