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祥
(重慶市綦江區沙溪小學,重慶 401420)
小學數學作為小學階段的基礎學科之一,但受到小學生能力的影響,使得小學數學教學面臨著很多的現實問題。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大膽嘗試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常識結合在一起教學,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績,但是卻出現過生活化現象,對此,應采取一定措施制止這種現象的出現,以此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水平。
雖然,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已經廣泛應用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績。但是在教學方法不斷優化的今天,兩者的融合卻缺乏系統的理論研究支撐,導致各地的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暴露出很多的現實問題。而究其根源是未能形成科學、統一的生活化理論知識。缺失理論支撐的數學生活化教學很容易出現生活素材不合理、實施步驟不正確等現實問題 [1]。
教師在小學數學生活化的教學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說教師對生活化教學方法的理解以及實施情況會直接影響生活化數學的教學品質。經有關研究數據表明,教師對生活化教學的認知不足,是導致數學教學出現“偽生活化”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教師的認識不足主要表現為對生活化概念理解不到位、采用的實施步驟不合理。而為了追求所謂的生活化教學,教師卻出現了過分追求教學生活化,導致選材不當;對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差,導致生活化教學多是“換湯不換藥”的教學模式等問題。
為順應素質教育時代發展大勢,教師積極嘗試將生活引入教學中,促使學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經驗更深刻理解數學理論。但是,教師在嘗試將生活引入教學的過程中卻因自身對該理論認識不到位,導致生活化數學出現“不倫不類”的問題,本應生活化貼合生活實際,將教學重點置于已經設定的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中,期望以生活化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卻出現過分強調數學學習,致使布置的教學情境往往脫離生活實際。如,一些教師往往設置買賣關系的生活化教學情境,并通過展示實物創建買賣情境,希望幫助學生理解與運用相應的數學知識,但是由于情境布置過于夸張,導致學生無法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學習上,甚至出現一些學生過于關注設定的教學情境,而忘記課堂教學的任務,進而大大影響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為實現數學教學生活化,引導學生將數學與生活緊密結合,這樣的教學方法一經用于教學,就得到各界廣泛認可。但是鑒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待提高的現實情況,教師應深化自身對“生活化”教學理解,并應給予學生更多的指導,這樣才有利于學生消化和理解數學理論知識,避免數學教學過程中出現“偽生活化”現象。
1.樹立正確教學理念,保證生活化教學順利實施
雖然目前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尚未形成統一教學指導理念,但是運用該教學方法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養成,并教會學生將理論更好地服務于生產和生活。所以,校方可以邀請相關方面的研究專家親臨學校給予指導,幫助教師明確生活化教學目的及教學方法,并將此作為指導教師實施生活化教學方法的理論依據。此外,學校應定期組織開展教師學習活動,從而提升教師理論知識及實踐能力,進而提高生活化教學水平。
2.端正教學態度,發揮“生活化”的現實作用
為避免在追求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出現抵制生活化教學以及“偽生活化”的現象,教育部門應引導學生正確認知生活化教學的現實價值,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使小學生更加深刻認知“生活化”的現實意義,并避免強制執行引發教師和學生對生活化教學的負情緒。
1.合理選擇素材,提高素材普遍適用性
關于如何選擇更適合用于數學教學的生活化素材,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合理選擇素材,并結合教材進行適當改進,進而提高素材普遍適用性。首先,合理選擇素材,增加素材情境的普遍適用性,如設計“某超市”“某學校”等普通適用性的情境,這些情境對于小學生而言更易接受。此外,教師還要對過時的素材進行改造,如學習“克,千克,噸”間換算時,由于這些計量單位學生生活中不易見到,對此,教師應將其換成學生實際生活中常見事物,實現生活化概述,如把“噸”看作一座森林,“千克”看作一棵樹,而“克”是樹枝,1000棵樹木組成一座森林,1000根樹枝組成1樹,這種形象化轉化利于學生理解“三者間的換算規則,進而加深對該知識點的理解。
2.整合素材,提高其與數學知識融合度
待搜集完生活化素材后,需要合理整合素材,提高其與數學知識的融合度。對此,教師應結合教學要求科學篩選素材。例如,學習四則運算時,學生無法理解運算間的綜合關系導致計算錯誤。對此,教師可以將該知識點與生活中的買賣關系結合再一起,幫助學生類比學習四則運算,如設定以下情景:一個玩具40元,媽媽拿出50元支付,那收銀員應找多少錢等問題,再在此問題基礎上增加題目難度,如:一個玩具40元,一個畫筆10元,買三個玩具和二個畫筆多少錢,媽媽拿出100元支付,那收銀員應找多少錢。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思考上述問題,從而幫助他們熟練掌握四則運算技巧,提高數學學習效果。
為有效避免小學數學“偽生活化”現象的出現,應從“偽生活化”的原因出發,對癥下藥,解決“偽生活化”的問題,進而實現生活化的數學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