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媛 趙可馨 谷菁
(四川省雅安市四川農業(yè)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四川 雅安 625000)
微博作為目前被廣泛使用的網絡社交平臺之一,具有快捷、功能多樣化、“多對多”等特征,微博不僅僅是大眾社交的工具,還成為了輿論事件傳播與發(fā)酵的重要場所。輿論事件在微博平臺的傳播過程中,傳播者不僅限于媒體或者粉絲數多的“大V”,而是擴展到任何用戶;事件信息也可以隨時進行補充;并且評論、轉發(fā)等功能讓大眾可以發(fā)表自己對事件的看法。微博的特征使得其更加便于事件主人公或傳播者情感的表達,受眾也更易深入事件,了解事件主人公的心理,從而產生共情。共情指的是“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在共情效應下,輿論事件的傳播更容易形成公眾情感,進而反作用于輿論事件。本文將從共情效應出發(fā),分析共情下受眾的行為特征以及影響受眾行為的因素。
當受眾受到共情效應影響時,其在輿論事件傳播過程中的參與度也往往會增高。以“鮑某明養(yǎng)女事件”為例,輿論事件傳播初期南風窗發(fā)表的文章中記述了受害者被養(yǎng)父性侵的經歷,文章中細致的描寫以及聊天記錄截圖等內容讓許多受眾對受害者產生共情。網民紛紛發(fā)聲,表達了自己的同情及憤怒,峰值傳播速度達到559條/小時。而對比 “王振華猥褻兒童案”,其關注度遠遠低于“鮑某明養(yǎng)女事件”,“鮑某明養(yǎng)女事件”輿論場最高占比達19.7%,遠高于“王振華猥褻兒童案”的4.7%。對比這兩個輿論事件,最大的差別就是傳播初期媒體報道內容及方式,南風窗在報道“鮑某明養(yǎng)女事件”時選擇報道受害者自述經歷,使得受眾更能夠站在受害者角度思考,從而產生共情,并為這種情緒發(fā)聲。
在共情效應影響下,受眾更多關注的是某一類型的輿論事件。一方面是受信息繭房效應的影響,人們在瀏覽信息時,往往會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受眾情感更易在這類信息中得到滿足;同時由于目前網絡平臺的大數據分析,為受眾推送的信息也越來越定制化,這就使得受眾所獲得的信息類型范圍越來越小。另一方面,由于受眾自身經歷所產生的共情,例如自己或身邊的人經歷過與輿論事件相似的事情,使得受眾更容易理解事件主人公的情緒,從而更加關注事件的過程與進展。
當共情效應影響下,受眾在接收輿論事件信息時更易受其他受眾影響,產生群體心理,進而表現出贊同或者反對等態(tài)度。例如在《人民日報》“貴州公交車墜湖”事件中,評論中對遇難者家屬表達同情的最高點贊量達6.3萬,對遇難學生無法再繼續(xù)學業(yè)表達惋惜的最高點贊量達1.6萬,并且許多網民在評論下留言表示贊同。由于媒體報道往往描述客觀事實,而相比之下網民評論就更加帶有主觀色彩,富有人情味,受眾也易受這類評論影響,產生類似情感;而如果出現了與自身觀點相反的評論,在共情所產生的情緒促使下,受眾也會更易產生反對心理,從而有反駁其他受眾的行為。
受眾自身
首先是受眾的文化水平。受眾文化水平會直接影響到受眾所關注的信息類型、對輿論事件所持的觀點以及角度深度等眾多因素,隨著學歷的增長,一個人所掌握的知識會更多,其思考問題的角度、方法也會更加豐富,就造成了網絡評論產生較大差異,甚至可能出現兩極分化,雙方觀點完全不同的情況。
第二是受眾所處階層。受眾階層差異會導致其所處的經濟條件、文化環(huán)境等不同,與事件主人公有著相似處境的網民更容易產生共情,例如19年的“快遞員下跪事件”,許多快遞員、外賣員等從事服務行業(yè)的網民在評論中紛紛提到了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自己對于當事快遞員的理解與同情。階層的多元化與群體心理的影響使得處于同一階層的受眾更容易與對方產生共情。
與輿論事件本身相關的信息內容會影響到受眾對于事件的關注程度,不同受眾對不同類型的輿論事件關注度可能會有很大差異。例如“西安奔馳漏油事件”受眾人群中男性占82.3%,女性為17.7%,評論也大多圍繞自己購車遇到的問題等,所以對于特定內容事件,對其感興趣的群體明顯會更易對事件產生一定的情緒,所表達的觀點也更具有針對性,對于事件的分析更加深入或專業(yè)。
在微博輿論場中,環(huán)境所包含的內容眾多。首先是其他受眾,其他受眾作為在事件傳播與受眾處于同一地位的環(huán)境之一,其與受眾交流的頻率更多,相應地也更容易對受眾產生影響。例如在從眾心理的影響下部分受眾在瀏覽其他受眾意見時很容易受到情緒的感染,或者是受到他人暗示,按照他人所希望的方向對事件產生特定的觀點。群體心理甚至能夠歪曲事實,對輿論事件的傳播產生負面影響,例如“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事故發(fā)生后有人將責任推卸給當時在公交車周圍的轎車女司機,導致大量網民聽信謠言,使得女司機遭受了網絡暴力。因此受眾應當保持獨立理性的思考,避免從眾心理所帶來的不利影響。第二是時間背景,如果輿論事件發(fā)生在某一特定時間段,并與這一特定時間段有一定聯系,受眾就可能產生更加強烈的情緒。
總之,共情作為大眾了解他人內心,體驗他人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對輿論傳播中受眾了解當事人情感有著重要作用。但是共情所帶來的情感體驗往往沖動、多變、持續(xù)時間短,且受眾往往只對當事人一方產生共情,受眾情緒難免較為激動及片面,甚至可能產生網絡暴力、傳播謠言等不良效果。因此受眾在微博等平臺瀏覽輿論事件信息時,應獨立理性思考,明辨是非,不被虛假信息所迷惑;新聞媒體也應利用共情對傳播的正面影響,還原輿論事件真相,營造綠色積極的網絡輿論生態(tài)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