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如藍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凌津灘中學,湖南 常德 415700)
審美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長期的緩慢的過程,是在學生對于美好事物不斷地欣賞和創造中萌芽并且成長的,小學生受其身心發展的限制,審美上不成熟,因此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主要依賴于小學美術教師的教育與引導,因此小學階段是教師指導學生形成良好審美意識、優秀審美能力的關鍵時期。這就對小學美術教師提出了一大考驗,不僅要加強基礎知識的教育,從而為更高層次的素質修養奠基,還要創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與美的氛圍,讓學生在長期的熏陶下有良好的審美情趣,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達到素質教育的理念與目標。
當前小學美術教學,存在一個嚴重問題就是審美觀點的統一化趨勢,在應試教育的僵化影響之下,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基本上采取了相同的培養模式,于是造成了審美觀的趨同化。我們提倡集體主義,但是并不提倡思維上的統一化,不僅是對于美術而言,對于任何一門科目我們都要鼓勵學生進行自由思考,從而形成思維上的百花齊放、其樂融融,而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僵化的教學模式和單一的考評標準使得審美被局限,從而磨滅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審美能力有限,學生不一定能夠理解透徹,反而會產生迷茫,因此,教師在進行審美培養的同時,要對欣賞對象進行一定的挑選,既要適合小學階段的學生學情,也要體現真善美等積極向上的主題內容,既不過分追求曲高和寡,也不過分看低下里巴人,做到平等而健康的審美觀念培養。
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要進行審美能力的培養,基礎的美術知識是必須的,也是進行作品欣賞和自我創造的重要保障,否則審美便會變成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浮于形式而不能深入內涵。在對學生進行繪畫教學時,要首先進行優秀畫作的欣賞,教師就可以順勢為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講解,潤物細無聲地進行審美培養。通過作品的光影特點,明暗變化以及色彩構圖等多方面表現進行講解,使學生感受到美術的魅力。
俗話說:“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發現美的眼睛”。美術教師進行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之上,課堂內可以利用的審美素材非常有限,教材也僅僅只是一個媒介,局限于教材,反而過于死板,因此要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加強對于學生觀察力與感知力的培養。前期可以從校園文化開始,現在小學校園建設得很好,有許多美麗的風景。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自然風景,如春天微風吹過的痕跡,夏天雨后樹葉的脈絡,秋天火紅的楓葉以及冬天晶瑩剔透的冰雪,這些四時景物時看時新,不僅讓學生貼近生活與自然,還提高了學生的觀察力與感知力,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觀察人文風景,記錄下學校令人感動的時刻,如在校園運動會中學生奮力奔跑,努力拼搏,這是運動的美;在校園大掃除中,學生埋頭苦干,揮灑汗水,這是勤勞的美;將美術教學和校園文化進行結合,在提高學生審美感知的同時也增強了對于校園的歸屬感。到了后期,隨著學生審美能力的上升,感知的范圍也要擴大,可以進行鄉土文化的審美感知。對待自己的家鄉文化,學生可以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從小由這一方水土養育,而陌生是因為學生對家鄉的文化底蘊不甚了解,所以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文化感知,從而提升審美能力,不但可以帶學生去參觀家鄉的美術館、博物館,欣賞本土畫家的優秀作品,還可以走入大街小巷,感受家鄉的文化氛圍。在結束時,可以讓學生對自己所感知的家鄉美與校園美展開創作,如此一來,學生審美是扎根于實踐當中,具有牢固性和深刻性。
美有時是難以用單薄的語言去進行敘述的,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多方面的多元化的美。在進行建筑方面的美術教學時,可以為學生展示中國故宮的古典優雅之美、阿特農神廟的古拙蒼涼之美,還有金字塔的神秘莊嚴之美,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從內心深處產生對美的贊嘆,興趣才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再多的語言描述也代替不了直觀展現在學生面前的優秀作品帶來的震撼,因此教師要在課堂上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藝術氛圍,在耳濡目染中培養出自己的審美觀念,做到多元化、個性化與健康化,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理念和目標。
小學教師的教學任務任重而道遠,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僅要使學生有獨特的健康的審美意識,還要有包容的審美觀念和高級的審美情趣,因此小學美術教師要擺脫應試教育的僵化影響,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帶領學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和遨游,從而促進美術教學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