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萌
(天津商業大學,天津 300134)
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調整,高等院校逐年擴招,畢業生人數持續增長,競爭愈加激烈,“就業問題”愈發突顯,“難就業”、“慢就業”、“離職率增高”等問題逐漸加深。商科高等院校主要以文科類專業為主,與工科類專業為主的院校相比,上述問題表現得更為突出。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大學生就業觀的問題,所以加強商科高等院校大學生就業觀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緩。
根據教育部每年公布的數據,2001年畢業生人數為114萬,2019年為834萬,2020年為874萬,20年間畢業生數量增長接近7倍,畢業生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我國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不斷調整產業結構,這種變化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用人單位的招聘需求,當前的人才市場已經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商科高等院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但就業率卻有所下降,考研、考公務員人數不斷增加,但錄取率未明顯提高,甚至部分學生選擇暫不就業。種種情況顯示商科高等院校畢業生就業情況不容樂觀。
商科院校主要以文科類專業為主,這本身就增加了畢業生就業難度。用人單位多在每年3、4、9、10月份招聘,畢業生求職時間較為集中,學生們在完成課程學習的同時接收大量的就業信息,使學生深感疲憊,從而影響就業效果。隨著商科高等院校畢業生人數的增多,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要求隨之提高,學生能力與企業需求不匹配變得明顯。與此同時,用人單位的薪資水平與學生的預期有差距,使得學生猶豫不決。以上種種原因制約著商科高等院校的就業率,“難就業”問題越來越突出。
“慢就業”是指大學應屆畢業生畢業后既沒有升學也未參加工作或創業,而是暫時處于未就業狀態。“慢就業”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對未來有明確規劃,另一類則感到迷茫。在商科高等院校中,這兩類畢業生的數量與比例都在上升,一方面,很多學生希望找到理想的工作,選擇了考公務員、研究生等競爭較激烈的道路;另一方面,一些學生家庭環境優越不急于就業,或者由于學業不精,屢次應聘受挫對自己失去信心,選擇暫不就業。“慢就業”現象應該受到學生、家長、學校、社會等各方面的共同關注。
目前畢業生在畢業一年內選擇離職的人數逐漸增高。社會勞動力需要流通,用人單位與員工也需要不斷進行雙向選擇,因此,某種程度上,離職是一種正常現象。但是,大學畢業生剛步入職場就選擇離職是一種不穩定的狀況,對畢業生本身和企業發展都會產生負面影響:對畢業生而言,浪費了自己的時間,造成了個人的經濟損失,而且再就業很可能帶來再一次離職;對企業而言,造成了企業人才流失和資源浪費,增加了企業運營成本。因此為了自身長遠發展,畢業生應足夠重視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踏實努力,提升自身能力。解決“離職率增高”這一問題,不僅利于企業與畢業生的發展,也利于社會穩定。
當前很多商科院校大學生表現出缺乏理想信念,缺乏社會責任感和青年使命感的思想,在求職中功利思想過重,過于關注薪酬、福利,無遠大的目標,不能做到腳踏實地。這些大學生在以往的學習成長過程中過重關注學習成績、升學考試等問題,對于理想信念方面的思考較為缺乏,導致普遍存在社會責任感缺失的情況,在就業求職方面體現為不能將自身的發展與國家的建設緊密聯系到一起。如果大學生們不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腳踏實地的品質,就會對畢業生求職就業工作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從而衍生出“難就業”、“慢就業”等問題。
客觀上來看,近幾年,我國抓住發展機遇,在不斷發展的同時,國內經濟結構也在進行轉型,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要求上都在隨著市場的轉變而調整,而高校和學生,對社會的變化適應較慢,需要一定的時間過渡,這無疑增加了社會需求與供給不匹配的情況。主觀上來看: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非常注重企業利益,給學生們傳遞的信息也常常帶有商業化信息,很多大學生受到錯綜復雜信息的干擾,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對大學生的求職觀造成了負面影響,導致大學生忽略了社會責任感、使命擔當的重要性,而過分注重個人利益的追逐。
目前各商科高等院校均設立招生就業處、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等機構,開設大學生生涯規劃、就業指導等課程,不斷加強就業工作的推進和指導,但目前的就業工作仍屬于整體性的就業指導,主要面向群體學生,對個體學生的指導較少,因此效果往往低于預期。更重要的是在就業指導的過程中往往是以實用為主,沒有緊密地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強調職業道德培養、價值觀培養的重要性。同時,多數商科高等院校并未配備足夠的就業課程專職教師,師資力量有所欠缺,部分教師僅僅講授書本內容,沒能對學生的價值觀進行引領,缺乏思想政治教育。這些都是商科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學校就業指導工作的困境直接影響著商科大學生的就業狀況,也影響著畢業生“難就業”“慢就業”、“離職率增高”等情況。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長,當前大學生的家庭經濟水平普遍上升,總體上,畢業生面臨的生活壓力與就業壓力在不斷下降,有些家長甚至支持畢業生畢業后在家休息一段時間,暫不就業。同時據相關研究表明,家庭的經濟收入、社會資源、教育水平等因素會深深影響大學生的就業判斷,造成大學生擇業選擇的多樣化。據統計,有很多父母并未向大學生灌輸吃苦耐勞、拼搏奮斗的理念,而是引導大學生思考如何“走捷徑”,一切向“錢”、“權”看,從而導致畢業生做出錯誤的職業生涯規劃。來自家庭的思想教育是影響大學畢業生就業選擇的重要因素,如何引導家長向學生們灌輸正確的就業觀非常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當代商科高等院校大學生應該樹立崇高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努力提升自身政治站位,將就業選擇和祖國發展建設緊密聯系起來,立志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院校也應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學生就業指導與就業實踐中去,這有利于大學生樹立高尚的人生目標,也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質量。大學生要認真學習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等課程,將該類課程中的內容貫穿到整個大學學習階段,將里面的知識,尤其是擇業觀、價值觀的內容融入到實踐中去,為將來就業找準方向、做好準備。商科高等院校大學生只有志存高遠、科學規劃、腳踏實地才能找到滿意的工作,才能擁有長遠的發展。
政府相關部門可以為高校與用人單位搭建平臺,開展就業洽談會、企業推薦會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幫助高校教師和大學生了解社會需求,以便大學生能夠更好地做好生涯規劃、選好就業方向。同時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門要主導引領社會各個組織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大力傳播正能量,開展各類就業活動的同時,加入教育環節,教會學生們如何在大量信息中分析情況,引導學生們正確看待各類問題,堅定不移地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勇擔責任與使命,把立志為祖國發展貢獻力量作為擇業的出發點。企業也應該積極響應國家“穩就業”的政策,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建立良好的企業文化,大力支持國家的建設,同時合理配置企業資源,加大校企合作,提供更多優質崗位,吸引更多畢業生加入。
商科高等院校要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指導相結合,做到以人為本,只有學生思想道德品質過硬,就業問題才能迎刃而解。院校需要大力加強大學生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建設,在保障師資力量的同時,為教師提供專業的就業知識培訓,同時加強對教師思想政治領域的持續教育,以提升教師就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能力。高校相關部門應該與政府相關部門積極對接,緊密貼合政府的就業政策,及時了解各區域企業發展情況,配合政府像大學生積極宣傳正確的擇業觀,引導大學生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為國家建設大力宣傳的同時提供廣闊的就業空間。院校應該加強對大學生的精準就業指導,組織師資力量,通過線上互動、線下交流等方式幫助學生制定個性化的指導方案,同時針對性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彌補整體性就業指導的不足。家庭方面也應該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做好充足的準備走向社會,尤其是家長,要為孩子考慮長遠,引導大學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這樣,畢業生們才能在面對人生的困惑時做出正確的選擇,從而解決目前商科院校大學生就業中存在的各類問題。
當前,我國商科高等院校畢業生就業情況不容樂觀,“難就業”、“慢就業”、“離職率增高”等問題明顯,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大學生自身、社會、高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努力。在各方面的努力中重點要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大學生樹立了正確的理想信念與就業觀,當前所顯現的就業問題才能得到有效而妥善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