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6)
存在主義文學是20 世紀30 年代末在法國興起的以宣傳存在主義哲學為目的的文學流派。隨著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在歐美各國的廣泛傳播而對各國當代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存在主義認為,人的價值高于一切。個人與社會是對立的,但也是可交流,互相不能脫離的。人是被扔到世界上來的,客觀事物和社會總是在與人作對,時時威脅著“自我”。薩特在1938 年發表了劇本《厭惡》,通過文學形象表達了他對人生和“存在”的看法。他認為“存在”即“自我”與客觀現實永遠都是對立的,不可能統一,客觀事物和社會總是與人作對,處處威脅著自我,認為“他人就是我的地獄”,恐懼、孤獨、失望、被遺棄等等是人在世界上的基本感受。海明威筆下的老人是千千萬萬漁夫的一個縮影,而他比他們更年老,更孤獨。故事一開頭,海明威就向讀者陳述了老人所面臨的困境:在連續84 天沒有捕獲一條大魚之后,他的漁船被認為是不吉的,倒霉的,人們對他避而遠之,連一直與他做伴的小男孩也被父母喚回,安排到了另一艘可以捕撈大魚的船上。老人獨自前往大海深處進行捕撈,在茫茫大海中,一葉孤舟顯得弱小、孤獨,除了自己的喃喃自語,沒有一個可以說話的對象。而獨自一人面對的還有隨時會出現的狂風巨浪,平靜的海面在瞬間會變成會吞噬人性命的可怕惡魔。深海處還有成群的鯊魚在小船邊游蕩,時不時會對小船發起攻擊。果然,在老人捕獲了一條大魚后,聞著血腥趕來的鯊魚群一次次猛烈地撞擊小船,瘋狂地撕咬大魚,老人只能孤軍奮戰,用魚叉和鯊魚作戰,直到鯊魚退去,自己精疲力竭地癱倒在甲板上。整個作戰過程斷斷續續地進行了三天三夜,在這幾天里,老人經歷了恐懼、孤獨、失望,這些在存在主義看來,都是人作為人,在世界上基本的感受。這一次捕魚經歷就像是一幅人生的縮影,人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孤獨的,變幻莫測的大海就像是人生,時而陰晴,時而大雨。人總是會在這一生中體驗到孤獨、恐懼、失望,生活也總是和人預想的不一致,讓人把各種滋味都品嘗一遍。
存在主義作為一種哲學思潮,反映在文學上則又可謂一種文學流派。存在主義的文學比較喜歡用一些平凡的瑣事以及生活里的一些細枝末節和小人物的所見所感,來塑造一些英雄,向讀者展示生活是毫無意義的。老人圣地亞哥是典型的小人物,生活清貧,孑然一身,無依無靠,只有一個小男孩常常來和他做伴、交談。海明威描寫小男孩為老人做飯,在他睡著后為他蓋好被子,為他的安危擔心。一次他們一起出海捕魚,遇到兩條馬林魚,老人捕獲了雌魚后,雄魚一直在船邊徘徊不肯離去,時而縱身一躍尋找雌魚在哪里,最后絕望離開,小男孩和老人都非常難過,男孩還暗暗懇請雌魚的原諒。種種細節的描寫,書寫了兩個底層靈魂的相互依偎和取暖,以及他們內心深處的善良本質,讓人感動。讀者在書里通過老人的回憶,會對他的過去有一些零散的認識,他會靜靜地回憶自己年輕時在酒館和黑人扳手腕獲勝的榮光時刻,心中劃過一絲波瀾。在面對茫茫大海的時候,老人留下小男孩,悄悄駕船離開,獨自一人向深海駛去。海上的狂風暴雨、鯊魚成群,代表了命運的巨浪,不停卷起浪花,向老人這樣的小人物拍打過來。這樣的小人物,在被命運逼迫到角落的時候,也不得不拿起魚叉進行吶喊、反抗。憑借一己之力捕撈一條大魚,和一群鯊魚搏斗,一個人把船開回來。整個經歷都充滿了悲壯的英雄主義色彩。
薩特說:“存在主義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是自由承擔責任的絕對性質;通過自由承擔責任,任何人在體現一種人類類型時,也體現了自己”。他們重視過程,過程就是自己賦予的意義,而非結果,因為沒有什么實在的結果,結果都是平等而荒謬的。存在主義文學乍看起來,都有一種“悲”。但這不意味著對社會乃至一切絕望,陷入悲觀主義、虛無主義,而是要積極應對。老人經歷了三天與鯊魚的對抗,最后載著一副巨大的魚骨架回到村子,看起來仍然是一無所獲。但是在作者眼里,最后的結果已經不重要了,他花費大量篇幅和描寫讀者看到的是老人捕獲大魚,和鯊魚搏斗的過程。存在主義認為:“人的所有活動都是等價值的——因為這些活動都企圖犧牲人以使自因涌現——人的所有活動原則上都是注定要失敗的。”整個出海捕魚的過程經歷濃縮成人的一生,就是曾經去奮斗過,抗爭過,拼搏過,過程才是重點,才有意義。當一切塵埃落定,結局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中國古代詞人對于人生繁花落盡,最終歸于平淡也有自己的感悟,北宋大文豪蘇軾寫道:“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瘦”。小說的末尾,老人穿過眾人詫異的眼光,淡定地回到小木屋,在小男孩的陪伴下,沉沉地睡了過去,在夢里再次夢到了獅子。
存在主義文學主張哲理探索和文學創作相結合,以表現存在主義的哲學觀點為己任。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即是一部充滿哲理的人生小說,通過老人一次捕魚的經歷,讀者仿佛看到了人生的起伏和波折,沒有一次出海捕魚會是風平浪靜的,也沒有一個人生是一帆風順的,老人遇到的風浪、搶奪魚肉的鯊魚和海鷗、身體的傷痛都是人生中坎坷和挫折的象征。他也代表著在命運洪流下發出抗爭和疾呼的無數小人物,并且在人生種種遭遇的洗禮下學會平淡面對,寵辱不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