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市任城區信息中心,山東 濟寧 272000)
2019 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堅持包容審慎監管,支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促進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健康成長”。此前,商務部等12 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商品交易市場發展平臺經濟的指導意見》。2019年8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不少部委、地區也出臺了一些促進平臺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標志著平臺經濟的發展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理念和倡導,而且有了明確具體的制度和政策安排。
平臺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新動能。近年來,無論從全國整體看還是從不同領域、不同地區看,平臺經濟在穩定經濟增長、促進產業升級、創造就業機會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新動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已產生至少3 種模式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即“大型互聯網平臺綜合金融”“傳統金融機構的互聯網平臺化”和“互聯網金融信息中介”,①總量達數十個之多。從地區看,雖然總體上都有快速發展,但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平臺經濟的發展更快。可以預期,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行業和地區的平臺經濟會出現加速發展的態勢,成為我國經濟轉型期的重要增長新動能。平臺經濟也越來越深地融入到人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改變了企業的生產經營方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經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任城區圍繞高質量發展,加快“互聯網+”發展,平臺經濟發展呈現起勢。
發展基礎日益鞏固。從人社局、科技局、商務局、工信局和發改局調研得到的數據,我區擁有各類國家級平臺3 家,省級平臺34 家,市級平臺113家,平臺涵蓋經濟社會發展的眾多行業。2019 年全區共有規上信息產業企業94 家,實現銷售收入60 億元,增長12%。②軟件企業和電子商務園區基本覆蓋全區主要城市街道,涌現出海能智慧廣場、商動力電商大廈等主要園區,“創客空間”、互聯網金融等信息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正在涌現。
發展載體日趨成熟。運河經濟開發區,已經聚集豪德、美恒、運河壹號食匯城等一批具有區域影響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場群,同時也擁有中興智慧產業園、中科制造信息產業園等載體平臺,并儲備了電子商務物流與展示交易中心、高端輕工產業園食品配料生產銷售配送中心、中小企業產業園等一批具有資源洼地效應的建設項目。WEFOOD 任創匯孵化器服務入孵企業數量50 余家,就業人數200 人左右,入孵企業數量和就業人數穩步增長中。山東商動力電商創業產業園,濟寧市海螺創客公社,濟寧新視野創客空間等平臺為任城企業經濟的發展提供助飛。
平臺企業帶動能力也在不斷提升。涌現出潘多拉、丟丟、商動力大廈、大唐高鴻智匯中心、海能智慧廣場等一批領頭企業。潘多拉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融合互聯網基因,開發線上服務平臺。丟丟定制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平臺 “丟丟定制”和跨境國際業務網絡,向國內外知名品牌運營商、電商平臺、國際貿易客戶提供B2B 模式的產品供應。
平臺型企業成為投資重點領域。中興智慧城市產業園、中科智造信息產業園、大唐電信科技創業園、商動力電商園等一批服務型重點信息產業項目,為我區平臺經濟的發展提供后勁支撐。
一是平臺經濟起步晚,發展基礎薄弱。平臺經濟企業大多處于起步階段,品牌影響力較小,專業化分工與協作格局尚未形成,難以形成較強的國際競爭能力。
二是產業規模小,成熟度不高,產業集聚未形成。在中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和軟件服務業百強企業中尚無我區的企業。區內信息企業普遍面臨配套設施不足的問題,無法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三是缺乏高端人才,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目前任城區高素質、知識化、專業化、國際化的現代服務專業人才匱乏,嚴重阻礙平臺經濟的發展。
四是缺乏整體規劃和引導。對發展平臺經濟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平臺經濟產業集群發展缺乏整體規劃和引導,外部環境不完善,產業集群發展困難重重。
平臺經濟對任城構建高質量發展的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發展平臺經濟也是推動大眾創新、萬眾創新的有效手段,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搶抓互聯網和大數據發展機遇,著力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以“智慧任城”建設為依托,加快發展平臺經濟,推動大平臺、大市場、大流通融合發展,打造適宜平臺經濟發展的法治營商環境。
以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為主體,帶動融合性新興產業和電子信息制造業的協同發展,建設形成省級信息服務產業基地、區域特色電子商務產業聚集區、輻射華東華北的智慧城市產業集群,打造濟寧硅谷和山東省信息技術產業基地核心區。一是加快產業集聚。依據技術、區位優勢,吸引更多的優秀企業集聚。以平臺龍頭企業為依托,加快形成產業鏈條。二是加大培育力度,篩選龍頭企業,從戰略上加強高精尖位勢,加大扶持力度,形成平臺經濟企業梯隊發展的良好局面。三是提高跨界融合潛力,引導平臺經濟與平臺經濟相關的產業健康發展,引導企業不斷創新理念、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業態、創新商業模式,釋放互聯網+的力量,引導服務業與工業、農業互動融合發展。
一是找準方向,明確重點。服務業領域,重點打造以金融業、信息技術、商務商貿、現代物流、文化旅游創意五大主導產業為支撐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工業領域,主要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二是合理規劃,有序布局。在規劃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平臺類企業的集聚特性和系統生態性,立足于“關聯性強、集中度大、集約度高”的建設思路,合理安排空間布局,長遠規劃,增強平臺經濟的影響力和帶動力;三是打造載體,發揮規模效應。線上和線下的高效匹配和結合才可發揮平臺經濟的巨大威力,政府應致力于打造高端成熟的平臺經濟載體,形成若干個以平臺型企業為核心的平臺生態系統。
一是建立部門協調推進機制。加強部門協同,深入開展平臺經濟調查研究,逐步完善平臺企業市場準入、管理制度和服務標準,保證平臺經濟發展的政策制度環境。二是平臺經濟的發展高度依賴帶寬、終端、信號覆蓋等互聯網基礎資源,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作用,提升平臺經濟公共服務能力,鼓勵有條件的機構和企業探索建設互聯網環境下的信息資訊服務平臺,提供異地實時數據服務,為平臺經濟相關企業的研發、設計、信息服務、咨詢策劃等提供有效數據支持。三是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對初創期的平臺型企業,政府應加大財稅支持力度,開辟綠色通道,提供資金支持、減免稅費等;對于成績出色的、有潛力的龍頭企業和標桿企業,有關部門應積極獎勵,同時扶持其做大做強,支持其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整合資源;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或重點產業內的平臺企業,政府可通過聯合設立產業基金等方式提供支持。四是改善企業融資環境。平臺型企業多屬商貿流通領域的初創期企業,企業信用等級不高、抵押資產不足、有效信息缺失,亟需政府幫助,通過開辟綠色通道、減免審批手續、建立專項基金、提供擔保支持等方式,改善平臺型企業的融資環境。五是打造有利于平臺經濟發展的營商環境。平臺經濟的特點決定其對商務誠信度的高度依賴。結合信用體系建設,健全平臺誠信征信和信用評價制度。同時,以信用體系為依托,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健全規章制度,規范交易環境,營造公開、公正、公平的營商環境,保證平臺經濟健康高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