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白城市委黨校經濟教研室,吉林 白城 137000)
大量企業偏離實體經濟方向,必然對一個地方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實踐證明,缺乏實體經濟基礎的虛擬經濟,是危機四伏的經濟;虛擬經濟離實體經濟越遠,泡沫越大,泡沫破滅后的災難也越大。任何一個國家和地方,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實體經濟,都難以保持長期平穩健康發展。對此,我們一定要有深刻的認識。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是提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水平、實現基本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是邁向基本現代化乃至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實體經濟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是其它經濟形態無法替代的。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切實堅定勤勞創業的決心、創新引領的雄心、腳踏實地的耐心和實業致富的決心,努力在加快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實踐中,不斷提升實體經濟的品質、檔次和國際競爭力。
實體經濟涵蓋農業、工業、建筑業以及服務業中的絕大部分產業。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必須堅持做優農業、做強工業、做實服務業這個大方向,切實做到統籌兼顧、協調發展。
農業是天然的實體經濟,也是基礎性的實體經濟。農業的基礎性不僅體現為農業是人類社會的衣食源泉,是工業原料的重要來源,同時體現為農業的現代化是工業現代化、城鄉一體化的基礎。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將不斷下降,發達國家目前只占1—2%。因此,如何防止農業發展偏離實體經濟方向,切實做優農業,就顯得尤為重要。做優農業,防止農業偏離實體經濟方向。
工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其產品技術含量、品質及其加工工藝水平和技術裝備水平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科技發展水平乃至文化發展水平的綜合體現。從發展規律看,進入工業化后期以后,工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大部分發達國家目前普遍在20%上下。做強工業,必須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在若干領域贏得技術優勢和競爭優勢。戰略性新興產業建立在重大科技突破基礎之上,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方向,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要從實際出發,認真貫徹落實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扎實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工程,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建設,力爭在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等新興產業領域取得突破,形成若干個新興支柱產業,搶占產業競爭制高點,形成推動經濟長期增長的持續動力。
從全局看,無論是防范金融風險、避免“脫實向虛”,還是創造財富與就業、改善民生,都需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發展先進制造業。從產業演進規律看,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發展好了,以金融為代表的虛擬經濟才可能持續發展。
發展先進制造業,需要加快去產能進程。去產能去的是“三高兩低”(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低產出),不再搞嚴重過剩、缺乏競爭力的低水平實業,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目前,我國去產能效果明顯。2017 年,我國鋼鐵、煤炭、煤電行業去產能均提前超額完成目標,“十三五”前兩年全國退出煤炭、鋼鐵產能已分別超過4.4 億噸和1.15 億噸,2018 年有望完成或提前完成去產能任務。
投資是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直接手段,也是推進轉型升級、調整產業結構、保持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舉措。要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擴大有效投資對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切實增強實體經濟發展后勁。以實施一批重大產業項目、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重大技術改造項目為切入點,推動大平臺加快構筑、大產業加快形成、大企業加快發展。圍繞改善民生擴大有效投資,重點抓好教育、衛生等領域的項目建設,以及城鎮保障房建設、農村危舊房改造等項目建設。
發展實體經濟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當前,最重要的是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出口。要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著力優化出口主體結構、商品結構、市場結構和貿易結構,大力推進境外貿易促進平臺、出口基地和營銷網絡建設,積極做好各類境內外展會參展工作,不斷完善對外貿易預警機制,促進出口平穩增長、進口為我所需,積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發展。同時,要積極擴大國內市場,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行業協會、商會建立健全營銷網絡,支持專業市場在外設立分市場,大力發展電子商務,不斷提高產品的國內市場份額。
推進實體經濟發展必須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要深入推進國家技術創新工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強化國內外科技合作,切實增強科技對實體經濟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積極支持和鼓勵企業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研發力度,加強專利申報,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產品,不斷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加快建設人才強省,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強對企業的服務。發展實體經濟必須切實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大企業是實體經濟的中堅力量。要加快培育龍頭骨干企業,積極引導和支持企業做大做強主業,進步深化改革、放寬準入、完善政策、加強服務,不斷拓寬民間投資領域和范圍,鼓勵引導民間資本投資實體經濟。要在全社會大力營造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良好氛圍,使人才和資金等要素更多流向實體經濟,政策措施更加有助于發展實體經濟,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實現新突破、再創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