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江津田家炳中學校,重慶 402260)
在當前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的社會背景下,環保問題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也是制約和影響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因素。在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進程中,新課程改革在初中生物教育中的深入推進,對生物教育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初中生物教學與實驗的開展應當秉持環保的概念,以可持續發展理念作為指引,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借助初中生物教材與實驗內容,提高學生的環保理念,將綠色環保的理念真正落實到實處。
在過往的生物教學和實驗的開展中,由于學生環保意識的不足,實驗材料污染和浪費的情況時有發生,尤其是學生操作流程不規范或對綠色環保意識的不重視,更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環保意識的缺失,造成了學生在生物學習和實驗中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這些情況造成了物料的浪費,污染了環境。因此教師應注重幫助學生養生良好的環保習慣,喚醒學生對綠色環保理念的重視,提高環保意識,規范實驗操作流程,將環保的概念落實在生物教學和實驗的每一個步驟中。
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不僅出現在初中生物學科的教學當中,更應當落實在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推行環保理念,不僅是規范生物學科走向更加正規、科學、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更是將環保的理念和習慣推向生活,為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和環保事業的發展提供支持,具有深刻而長遠的現實意義。
在初中生物學科的教學和實驗的開展中,環保理念的滲透應首先體現在對生物實驗材料用量的嚴格控制與實驗材料的循環再利用方面。教師應注重在日常的生物教學和實驗的開展中,落實嚴格控制實驗材料用料的原則,最大限度減少浪費的情況,節約實驗成本,選擇環保、綠色、可降解的實驗材料開展生物實驗,并且在實驗的過程中盡量降低廢物排放,在生物實驗完成后,帶領學生將實驗物料進行有效的歸集和整理,推廣廢物回收、循環再利用的原則,將生物實驗中產生的實驗耗材進行回收,降低試驗成本,節約資源,減少物料浪費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并杜絕一切有毒、有害物質在生物實驗中的使用。
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離不開學生思想態度上的轉變,只有學生從內心深刻認識到環保理念對生物學習的重要意義和價值,才能由內在思想的轉變驅動行為的轉變,在日常的生物學習和實驗中貫徹和踐行環保行為。如果學生在生物學習和實驗中,沒有基本的環保意識,缺乏系統的指導,很容易會造成一些破壞或污染環境、浪費材料等問題的發生。因此,環保概念在初中生物中的滲透應從源頭做起,立足于教材內容,深入挖掘生物教材中的環保知識,在日常教學中積極普及綠色環保的概念,向學生準確傳達綠色環保概念的含義及其深遠的意義,真正引導學生從內心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自動自發的在生活中養成環保習慣。
傳統的初中生物教學模式往往是以教師為主導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教師在生物教學中對學生的體驗感和參與感較差,這就造成了學生在學習生物當中的困難,并造成了理論與實踐環節的脫節,這樣的教學模式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環保理念的滲透更是困難。基于此,要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就應當從興趣入手,借助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豐富生物教學課堂,采用多媒體教學等多元化的教學工具,將生物教學與綠色環保理念相結合進行趣味的教學設計,通過這樣的方式活躍課堂氛圍,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達到培養環保意識的目的。
例如,在《保護生物圈——從自身做起》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教師可以將由于人類的不良行為對環境造成破壞的視頻(如人類亂扔垃圾、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產品導致海洋中垃圾泛濫,在岸邊擱淺的鯨魚肚子中充滿了人類亂扔的塑料袋),而后借助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從自身的實際生活出發,以生活中的案例說一說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做法是破壞生態環境,對生物圈的生態平衡造成影響的行為?針對這些行為,我們可以做些什么保護我們的生物圈?借助多媒體課件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充分的拓展,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實現了獨立思考,發現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自覺踐行環保行為。
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不僅是幫助學生學習生物課程中的環保知識,也是培養學生環保意識、養成環保習慣的重要方式。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應不斷更新理念,以可持續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優化教學過程,促進生物學科向更加規范、科學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