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榮
(大廠回族自治縣大廠鎮河西營小學,河北 廊坊 065300)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語文學科知識與傳統文化間具有密切關聯,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與傳統文化間存在較為密切的聯系時,小學語文教學也可以成為傳統文化滲透的有效載體。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應滲透傳統文化,以此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增強學生的文化修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為了更好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入到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師要立足教材,學好經典、選好經典、用好經典引導學生誦讀經典,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教學《學弈》和《兩小兒辯日》兩則文言文時,教師可先介紹文言文作為一種書面語言,揭示了很多深刻的道理。然后,用成語導入提問"誰能講講‘專心致志’這個成語的由來和它的意思呢?”通過學生的積極回答,再用多媒體視頻引導學生理解“專心致志”出自《學弈》的具體過程和意義。隨后,讓學生誦讀課文,歸納文言文的語言特點以及學習文言文的文字寫作技巧,并對課文進行故事性講述,讓學生來理解古人的智慧,即學習、做事都要專心致志才能獲得成功。最后,讓學生聯系自身經歷說說不專心做事導致的后果,從而改變學生這種不好的習慣。
在學習《兩小兒辯日》時,可以讓學生利用學習《學弈》的經驗,先自行對照注釋理解故事內容,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去認識和理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謙虛謹慎之道。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在學習古文、古詩詞時,教師要及時幫助學生理解文章重點字詞的古今含義,透徹理解課文內容。
統編教材對傳統文化傳承的意圖隨處可見,《論語》《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等國學內容在統編教材中都有所體現。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學讓學生在誦讀吟詠中,浸潤在傳統文化之中,讓經典詩文影響著學生的思想。
在語文課堂中,精心選擇一些與教材詩文相關的經典詩文,拓寬學生的閱讀空間,與教材相互地對照加深理解。經典誦讀一定要多花時間去讀去品,每天都抽出一些時間反復誦讀才能達到吟誦記憶于心。傳統文化就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定期開展多種形式的誦讀比賽為學生搭建舞臺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不斷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
校園、教室等活動場所進行文化改造營造經典誦讀的氛圍,讓每面墻都能傳遞傳統文化的精髓。教室的墻壁布置經典詩文的作品,教室的走廊粘貼論語語錄甚至在走廊的懸梁上,還可以貼名言警句,校園的路邊設置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宣傳標語。讓每位學生漫步校園的每個角落,每時每刻都浸潤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中,讓優秀的傳統文化深入人心。結合家鄉的文化特色,可以把地方方言、歌謠童謠帶到課堂中去,讓學生在課間吟誦、歌唱、做游戲寓教于樂,增強了孩子們熱愛家鄉的感情。
擴展內涵優秀傳統文化往往底蘊深厚,如果沒有活躍的課堂氛圍,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講課過程中要時刻注意學生的神情變化,在學生積極興奮、學習勁頭最大的時候把傳統文化中最難理解的部分解釋清楚.待學生疲憊、無精打采的時候,可以旁征博引以些有趣的詩詞歌賦或是小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北京的春節》是一篇了解我國傳統節日的文章沒有故事的趣味性強。教師講課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營造圖文并茂的學習氛圍還可以提前搜集不同地區有關春節的各種不同的風俗習慣,用圖片或視頻的方式呈現出來,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可以了解到北京過春節的風俗,還可以對全國各地的風俗都有所知曉。再進一步拓展,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后查找除了春節以外的中國的傳統節日,以及每個節日的習俗等,這樣一連串下來學生學習的不僅是課本上的一篇文章,而是中國傳承千年的各種各樣的節日及習俗。在這樣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會更加主動地深挖掘我國的傳統文化。
語文學科是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小學生審美體驗等方面具有綜合性的一門學科,因此,為促進教育目標的有效生成,教師可以語文教材內容為原點,進行探究式教育活動的組織。在基礎語文教學目標達成后,利用網絡微課的形式進一步拓展教材內容,以充分培養小學生綜合實踐性學習能力。教學《黃繼光》一文時,教師利用現有資源,設置得拓展課程:“我”和黃繼光,可課文延伸學習為要點,從課內外內容間聯系入手,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教師組織以“我和黃繼光”為主題的活動,將班級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要求各小組分別搜集有關我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及改革開放的資料,并通過復印、剪貼的方式,編制成專刊,在組間進行信息交互。隨后根據各組表現情況,推選代表參加“我和黃繼光”知識競賽:寫作抒情文章,促使課內外緊密聯系。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可組織班級學生開展基于網絡環境的語文綜合實踐性學習網絡課程。我和黃繼光”。為班級學生提供祖國傳說、詩詞欣賞、名人傳記、抗日英雄知識擂臺等信息鏈接,鼓勵學生自主登錄網站,瀏覽相關內容。同時教師以網絡超文本的形式,鼓勵班級學生在線上討論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問題,并根據自己對黃繼光的解,創作出自己的專題網頁作品,以激發學生課后知識探究及文本閱讀興趣,為其文章閱讀能力、主體學習意識同步提升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