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娜 金來杰
(河池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廣西桂西北少數民族是傳統紋樣集聚地,反映了少數民族生活的影子,它們都是工藝品創作的最佳題材。隨著少數民族漢化,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元素隨之遺忘,對民間優秀的文化作品的搶救,關鍵是繼承[1]和創新。創新是傳統紋樣的延伸,也是綿延不息的推動力。桂西北少數民族傳統紋樣主要來自民間工藝、民族服裝、民族銀飾、文字語言、風俗習俗等,通過提煉出紋樣,進行再創新。數字化浮雕是由先進的數控技術與傳統浮雕藝術相結合所產生的新興的藝術。[2]將數字化雕刻在桂西北少數民族傳統紋樣中的應用,提供多種形式的創新,有利于傳統紋樣的發展。
桂西北少數民族傳統紋樣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既是自然的產物也是社會的產物。如銅鼓紋樣中的太陽紋,它來自天空中的太陽,屬于自然物,它的視覺形象是圓形與外射的三角形構成,這個造型是人類長期對它的認識,在思維中抽象出太陽的形狀,其整體造型是圓的,因太陽給人光芒四射的感覺,所以被抽象出外射的尖銳三角形光芒,這個傳統紋樣被運用在桂西北少數民族銅鼓中心紋樣上,體現了人類對太陽的崇尚與敬畏。
桂西北少數民族傳統紋樣來源于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如仫佬族的典型圖案錦雞紋,錦雞屬于吉祥鳥,它身形健美,主要象征富貴、高雅,體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如壯族背帶中的石榴花紋樣,代表多子多福,背帶還運用了柳樹和萬字格的造型,柳樹有萬年長青之意,寓意小孩健康一生,萬字格代表步步高,期盼孩子能考中狀元。
桂西北少數民族傳統紋樣來源于對有奉獻戰斗精神的紀念。如白褲瑤族標志性紋樣血手印,運用在男子齊膝白褲褲腳邊上,紀念瑤王與外族的戰爭,體現了不畏恐懼外侵為人類的和平美好生活而戰。
桂西北少數民族傳統紋樣無論源于生活、憧憬還是紀念,都有無可替代的意義具有傳承和創新的價值。
數字化雕刻具備機械和手工雕刻的特點,在桂西北少數民族傳統紋樣中應用具有優越性,能達到效率、美感、形式多樣、重復的重構創新特點,符合應用規律。數字化雕刻運用在工藝品設計眾多,如小型擺件梳子、陳設、掛件等一系列作品中,隨著經濟的發展,將少數民族傳統紋樣提煉出來,并將制作成虛擬雕刻模型,形成刀軌,用數控雕刻出實物,提高雕刻效率,應用到工藝品中,形成具有桂西北少數民族傳統紋樣的工藝品中。如將桂西北少數民族圖案銅鼓“飛鳥”圖形進行提煉,提取圖形特征,并將飛鳥的造型制作成虛擬雕刻模型,制作刀軌使用數控雕刻機雕刻出實物,并應用在工藝品中。
小型工藝品越來越多,易攜帶和珍藏成為旅游者的熱愛品,以木雕小型工藝創新為例闡述桂西北少數民族傳統紋樣在數字化木雕中的方法,為創新提供借鑒。
傳統紋樣外形的吻合是數字化雕刻的一種方式。桂西北少數民族傳統紋樣形式多樣,如“銅鼓”紋樣元素是圓形,應用時要充分考慮圖形完整性,圓形的工藝品更能展現“銅鼓”鼓面的整體圖案,如雕刻在圓形的首飾盒的蓋上,使紋樣的外形與工藝品相吻合。又如“血指印”圖形是向上的五個手指造型,而如工藝品梳子的是由梳背、梳齒、梳柄構成,五個手指剛好與梳齒相吻合,在形式上可以達到吻合統一,更能體現紋樣的特征。木雕工藝品擺件的形式由紋樣的外輪廓來確定,可以運用鏤空的陳設品來展示,如運用小型鏤空屏風以實物的形式呈現,將傳統紋樣中代表性的紋樣提煉組合在陳設擺件中,作為主體圖形,形成有桂西北特色的工藝品,具有當地文化的工藝品進行傳承。
拼接式是數字化雕刻組成的另一種形式。二維平面形成的木雕工藝品較多,創新的較少,可以在形式上創新,如運用憑借的方式進行創新,如在正方形、三角形、正多邊形上雕刻出桂西北少數民族的傳統紋樣后,將邊與邊之間運用榫卯或者合頁鉸鏈相連接,形成多面的幾何立體工藝品,如小型工藝品屏風、宮燈、首飾盒,每一面都具有木雕圖形,進行立體的創新,提高工藝品的美感。
通過運用數字化雕刻在桂西北少數民族傳統紋樣中的應用,為傳統紋樣的創新提供了新方法,為傳統紋樣的應用提供了新渠道,為后期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紋樣提供經驗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