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河北省霸州市勝芳鎮東方小學,河北 霸州 065700)
自孔子以降,我國的教育歷史已將近三千年,其教育理念在當今的教育事業中仍保持著鮮活的生命力。三千年后的今天,新課程改革的浪潮催生著新時代背景下與時俱進的教育觀念。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科學素養以及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師應當與時俱進地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在學生成長發展的關鍵階段中做好引路人。
新課程改革標準的公布給了當下語文課堂以新的指引,其基本理念可大致概括為以下四點: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培養學生熟練運用語言文字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2.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首先,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重視多元材料的選擇。其次,讓學生更多地接觸語文材料,在與材料的交互體驗中總結語文學習的規律;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倡導綜合性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能力;4.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努力豐富語文課程的呈現形式及開展方式,適應社會熱點不斷調整更新。
由此可觀,新課程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自主性的發揮。相較于傳統教育中的“授受”模式,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使用和豐富教學活動的開展更易于實現讓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此外,新課程理念一改原本“記憶背誦”的刻板要求,使語文課堂“活起來”,即強調了語文學科的應用性和實踐性,更加貼近當下生活。
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研讀和探討,我們對當下的語文課堂進行了反思:
1.課程內容局限于課本知識。當下的語文課堂多依賴于教材中選用的材料,教學活動也圍繞著教材展開,這些材料固然具有參考價值,但一定程度上與當下的社會熱點話題脫節,忽略了時效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由于課時有限,多數語文教師難以利用課上時間幫助學生及時補充材料。此外,在學生較多的情況下,教師難以協調每一位學生的興趣,在材料選擇上不夠重視學生的個體學習情況。2.教學手段單一。在多媒體技術發達的今天,部分語文教師仍以板書作為授課的主要方式,這種方式并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往往會導致課程枯燥乏味。3.教學目標不夠靈活。目前大多數的語文課程還停留在要求學生記憶、背誦的層面,并不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應用水平,學生往往不能很好地將課堂所學應用到生活中,這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新課程理念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德、體、美方面用力不足,導致學生長于記憶而輕于感知。4.學生的參與度不高。在課堂中,學生作為認知主體應該處于主動地位,教師的教學策略應圍繞著學生的需求展開,而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多數的教師是作為課堂的主導者,以傳授知識為主,在組織課堂活動,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環節有所欠缺。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對語文課程的各個環節提出了改良建議以供批評指摘。
1.課前備課環節: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堂“活起來”,這就需要語文教研組的各位老師集思廣益,各抒己見,集體備課。各位教師可以闡述自身對于講解內容的理解以及各自的教學設計,而后聽取其他同事的意見,以其所長補己之短。青年教師可以吸取前輩的經驗教訓,中老年教師則應學習青年教師鮮活生動的教學方法,大家相互探討,共建扎實而有趣的語文課堂。2.課程材料選擇環節:筆者認為,課程材料的選擇一求新,二求異。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堂適應社會熱點不斷更新,因此各位語文教師也應關注當下的時事熱點,拋開原本“教材為本”的思想觀念,為語文課堂不斷引進“活水”。這些熱點或可供討論,或可為作文提供素材,一來可以使小學生攻讀圣賢書之余廣聞天下事,開闊視野,培養辯證思考的能力;二來可吸引同學的興趣,使語文課堂增添趣味性。3.課堂設計環節:新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即自主完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律”的幾個步驟,這也意味著教師在課堂中扮演的角色要發生變化。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一堂課的主角,教師如果不在,則語文課堂不在,而新課程標準下教師應該從“主導者”向“引導者”進行轉變。教師在備課環節應明確課堂重點,而后引導學生一步步發現問題,發現問題之后可讓學生分工討論、合作探究,這一環節也需要教師組建學習小組,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教師需要適時地指引學生思路,使其不致偏頗。在合作探究各自得出結論之后,教師應對各組答案進行點評,分析其間存在的優缺點,并總結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規律,這要求教師邏輯清晰,從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總結經驗,這種方法可使學生印象深刻,在日后解決問題時也可自覺應用。4.多媒體及其他輔助設備使用環節:多媒體設備相較于傳統的板書可更全面地調動起學生的感官,教師可通過視頻、音頻、圖片等手段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為高效地開展教學環節。此外,在條件滿足的情況下,一些材料的講解可輔以實物的展示或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這樣可加深學生的理解。5.作業布置與處理環節:課后作業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幫助學生復習課上所學,也可以使學生將課上學到的規律性知識應用到其他材料。課后作業的布置不在于量的多少而在于精,所謂精,即課中的重點、考點部分以及規律性的總結部分,這部分內容是要求學生完全掌握的,課上的教學活動也多圍繞此開展,故布置形式可以靈活一些,比如測試卷、理解性默寫、課外擴展等。
新課程標準的公布為當下小學語文課堂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也應當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本文結合新課程標準,對教學環節的五個過程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在日后的教學環節諸位同仁能夠踐行新課程標準,更好地“傳道、受業、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