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秀山縣梅江鎮中心校,重慶 409900)
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素質教育強調的重點問題,面對新時期教育理念轉變提出的要求,小學語文教育中不僅要關注課程知識的學習,更要崇尚學生個性的培養。由于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鼓勵學生思維發散,自行理解和學習,很少有固定答案,所以強化學生個性培養,養成核心素養,是后續學習和發展的必然選擇。通過此種方式,便于改善其中的問題,推動小學語文教育水平邁上一個新臺階。
個性,即個體受到特定教育環境和社會條件影響下形成的某種特質,包括心里特征與傾向性。個性心里特征涵蓋氣質、能力與性格等因素,是個體活動中彰顯的行為特異性;個性傾向涵蓋興趣、欲望、志向和動機等。在活動中,人們總是被個性傾向所帶動,呈現出特定的心理狀態,二者反作用于個性發展。在核心素養下,學生個性的培養需要予以高度重視,應積極推動小學語文教育改革,提出合理有效措施來培養學生個性。
一方面,強化學生感性認知能力。由于小學生年齡小、認知能力有所欠缺,很多事情均需要成年人引導和支持,結合小學語文課程改革標準要求,強化學生感性認知能力,令學生具備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如,《亡羊補牢》中,幫助小學生了解到犯錯誤不怕,及時改正最重要,否則最后可能改過機會都沒有。通過此種方式,無形中來提升學生感性認知,更加深入的理解語文內容。
另一方面,強化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谡Z交際是學生必備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高低,直接關乎到自身個性展現,通過小學語文教育,重點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嘗試著分組表演,積極參與其中展示自身想法,促進個性發展。
小學生年齡小,多數情況下愿意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個性。小學語文教師應發揮自身引導作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在傳授知識同時為學生提供展現自我的機會,避免死板授課,鼓勵學生更加自由閱讀和學習,切身感悟和學習知識,在教師的幫助下修正和完善,在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學生是課堂主體,留更多實踐引導學生交流和溝通,闡述自己觀點,分組學習,每個小組派遣一名代表表達觀點,共同討論和糾正,便于學生可以得到充分的引導和交流,個性發展。
課堂學習氛圍盡可能不要嚴肅、緊張,否則可能導致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學習積極性下降。以往的小學語文教育中,語文教師占據課堂主體地位,為了教學進度,完成教學任務忽視學生是否理解,學生害怕教師的權威不敢提問,害怕說錯話,導致課堂氛圍十分沉悶。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將逐步喪失,自主學習能力弱化,不利于學生個性培養。所以,語文教師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結合教學需要創設趣味、輕松、歡快的學習氛圍,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思考和分析的機會,保持高度積極性,并力求深入挖掘自身潛能和價值,培養學生的個性。
課堂上,師生建立平等關系,教師盡可能以朋友的口吻去引導學生,令學生可以勇敢、大膽的提出意見、見解。教師保持和藹可親的態度,多了解學生,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對于不同層次學生選擇不同的方法引導,便于學生特長最大程度發揮,及時改進自身不足。另外,教師要鼓勵學生發言和表達自我,對于學生的回答首先予以肯定,然后評價觀點的積極性,然后糾正其中不足,鼓勵學生再接再厲。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首要前提,沒有興趣的學習就像是一潭死水,枯燥無味。誠然,每位教師都理解這一道理,但是很少在實踐中應用,學生缺乏足夠的學習興趣,阻礙師生互動和交流。如何幫助學生保持高度學習興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自身的才華和魅力,有才華的教師會善于挖掘課堂和生活中的美,為學生創設輕松的情境,主動走入語文的世界,平庸的教師教學則十分僵硬、呆板,難以激發學生好奇心和學習興趣,自然無法享受到學習中的樂趣。鑒于此,教師應該整合知識,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挖掘和探究,積極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如,講解詩歌時,不僅要完全背誦,還要在理解性記憶基礎上,學生仿寫訓練,教師提供指導,摘錄覺得優美的語句,培養學生的個性。
語文教學中,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要鼓勵學生再創作。不同學生和教師有著不同的生活經歷,對一篇文章的感悟也是有所不同的。教師要盡可能包容角度去看待學生的問題,允許學生獨立思考和表達觀點,張揚個性。鼓勵逆向思維,在挖掘學生之間的異同點,積極引導,促使學生在求異過程中逐步接近真實答案,對于學生的個性培養具有積極作用。
總而言之,核心素養下積極推動小學語文教育改革,夯實學生主體地位基礎上,兼顧文化知識傳播和學生個性的培養。教育工作者要堅持不懈的去改進教學方法,發揮榜樣模范作用,引導學生健全人格,豐富內涵,提升學習能力同時,形成更具個性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