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諸暨市海亮藝術中學,浙江 諸暨 311800)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樹立終身學習觀,終身學習將成為未來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方式。教師不僅要樹立和踐行終身學習觀,而且也要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閱讀是培養終身學習能力的載體。閱讀能力是學生學習的基礎,而其他活動,如觀察、分析、思維、組織語言、表達等都在閱讀過程中進行。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的智能發展,則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他著重強調了閱讀對智能發展的決定性作用,指明了培養閱讀能力的重要意義。作為高中歷史教師,應該怎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利用新學期第一節課(導言課),介紹歷史發展的縱向線索和社會橫向面貌的基本內容,使學生對歷史結構有初步認識。或者專門開設閱讀方法指導課指導閱讀方法,閱讀方法指導課應注意介紹歷史學科特點,把學習歷史的“四部分(背景、經過、結果、影響(意義))”“四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教給學生,。在以后的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反復強化認識。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自覺運用“四部分”“四要素”進行學習。
學法指導課的另一重要任務是介紹學習歷史的基本理論武器,即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觀點,并指導學生運用理論武器去觀察、思考、解決歷史問題。用發展的眼光、辯證地看待歷史事件。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和歷史價值觀,養成新時期的歷史素養。
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長時間的、不間斷的鍛煉的過程,而且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與知識的積累逐漸培養起來的。因此指導閱讀活動必須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不僅滲透于課堂教學之中,并且要注意學生的年齡特征,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作導讀示范,以教師的思維活動帶動學生的思維活動。通過反復強調和不斷實踐,逐步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例如:講授新課內容時,應注重講授教材中的章、節、子目的標題含意,講清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注意引導學生認識教材中歷史史實與歷史結論的關系,突出歷史事件的四要素。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運用歷史價值觀分析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性質、影響等。帶動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閱讀課文。在掌握課文內容精髓的同時,開拓思路,進行較高層次的思維活動。這樣,由于教師的反復示范,促使學生對歷史學科特點的認識不斷強化,閱讀能力也就逐漸隨之提高。
教師在歷史教學中的歷史課程資源不僅僅是歷史課本,還有教師根據學生情況設計的課件。在課件運用中和課堂教學中,可以滲透其他多種媒體閱讀法,如文本信息的閱讀法、影視閱讀法、歷史劇閱讀法、博物館閱讀法、遺跡遺址閱讀法、圖片閱讀法、互聯網閱讀法等等。在歷史教學中,比較常用的是文本信息閱讀法(文字材料閱讀),圖片閱讀法(表格、地圖、漫畫等),影視閱讀法也可以用到,在課件制作過程中可以插入視頻、音頻、互聯網知識等。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靈活運用多種媒體閱讀法,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了基礎知識、提高了學生歷史成績;同時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調動了學生參與教學的意識,鍛煉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要使教師傳授的閱讀方法轉變為學生的閱讀能力,還需通過大量的思維訓練活動來完成。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還需實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點。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思維積極性,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在思維訓練中提高閱讀能力。筆者就這一方面作了一些嘗試。具體做法有:
學生依照教師給出的預習思考題或者知識結構圖進行有針對性的預習,認識課文內容的基本結構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提煉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教師對學生設計的小標題進行學生自評和教師評論相結合。既培養學生閱讀概括和提煉觀點的能力,又可使學生在對比中學習別人的長處,取長補短。
教師講授完某個歷史事件后,要求學生根據“四部分”、“四要素”,用簡練的語言概述歷史事件,培養解釋歷史的能力。
對歷史事件的評價不局限于課文結論,引導學生開展課堂討論,發動學生廣開思路,根據歷史的客觀情況,從不同角度作合情合理的分析,教師最后總結點評和補充。這樣,在課堂傳授知識的同時,使學生得到閱讀能力訓練的機會,教師也引導學生客觀正確分析認識歷史事件。
指導閱讀活動必須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不僅包括課堂內的教學活動,還包括課外書籍的閱讀和習題的強化。筆者根據學生習題的解答情況存在的不足,做一簡單的總結:
學生不認真閱讀材料,做材料題往往脫離材料,而是從課本教材中找答案。
看到一段材料,達到一點信息就以為全面理解了。孤立地看待材料,無法將所有材料聯系起來進行整體思考。
其一不能排除無效信息,其二不能結合特定的語言環境準確理解材料的真實意思。
這些都暴露了學生閱讀能力的不足。所以,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待提高,也要求教師必須科學設計適當的、高質量的習題,通過練習、考查,指導學生閱讀,能夠起到鞏固知識,彌補閱讀缺漏,培養閱讀能力的作用。總結:
終身學習,閱讀能力是歷史學科其他學習能力的基礎。高中歷史教師要加強“指導學生閱讀”重要性的認知,并踐行指導學生閱讀,培養學生的能力。教師通過多種方法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實際上是以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為基礎,帶動各方面學習能力培養的過程,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