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武隆區江口鎮中心小學校,重慶 408500)
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中心校不僅擔負著對轄區學校的教育教學督導、指導任務,還擔負著本轄區的教育督導任務。教育督導是教育督導的延伸,它能有效促進鎮域內教育的均衡發展,使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落地開花。
學校教育督導工作具有復雜性和重要性。充分發揮督導工作的監督、指導和激勵作用,切實增強服務教育發展的功能,為鎮域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提供堅強保障。有效科學的教育督導是加強教育資源整合,縮小校際差距,加快學校科學發展,促進學校內涵提升,保證鎮域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的基石。
《義務教育法》明確要求“要加強薄弱學校的改造,縮小學校之間的辦學差距”。胡錦濤同志曾指出:“要把促進教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溫家寶同志也曾強調:“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會公平。”教育公平,是人類追求的理想目標,也是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主流,更是鎮域社會和諧進步的一項重要指標。
目前,我鎮教育均衡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教育經費投入不均衡。這主要表現在中心校比完小多,而經費投入不均衡是鎮域校際教育發展不均衡的最主要原因,這使村完小辦學的硬件設備遠遠落后于中心校。
二是教師資源配置不均衡。主要表現在年齡差距(村完小比中心校人均年齡大)、學歷差距(中心校比村完小學歷水平高)、學科配備(中心校比村完小齊)、合理流動少(村完小基本很少流動)
三是生源基礎不均衡。中心校生源富足,村完小學生大量減少。
四是管理重心力度不均衡。對村完小的指導、督導力度不夠。
五是特色發展不均衡。村完小的特色發展普遍落后于中心校。
一是加強督學隊伍建設。
以隊伍建設為基石,促進督導機制建設。應僅僅圍繞“思想硬”、“工作兼”、“業務專”、“范圍廣”,組建責任督學隊伍,實現督學隊伍在素養、年齡、專業、專兼職三梯次結構實現融合并舉。
二是建立健全督導評估機制。
1.立足鎮域實際,建立了科學的評價體系,通過目標設定和督導評估促進各校進一步明確辦學思想,規范辦學行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實現學校的健康持續發展。
2.建立了常態化督導機制,提升學校辦學水平。常態化督導,所采集信息自然、常態、真實。它能促使轄區學校領導把管理功夫用在平時,把各項工作做細、做實、做規范。
3.督查指導,著力強化教育管理工作。通過深入細致的常規督導幫助學校總結經驗,梳理辦學特點,發現工作亮點,查找問題缺點,促進學校立足新的起點,創新開展工作。
三是堅持“三本”理念,謀求多元發展
每所學校、每位教師、每位學生都是一筆寶貴的資源。督導者要善于實現潛在資源的轉化,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潛能,張揚每個人的個性,讓每所學校、每位教師、學生都得以充分與和諧的發展。
1.堅持以校為本,促進學校特色發展。校本的實質是在依法治教,以德治校的前提下實現教育目標的統一性與學校特色化、多樣性結合。促進校本發展即從學校實際出發,挖掘學校潛力,利用學校資源,釋放學校活力,求得學校發展;促進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給校長、教師、學生充分發展創造了空間;促進學校校本培訓,給學校發展增加動力,爭取形成一校一特色、一校一亮點、一校一品牌。
2.堅持以學生為本,讓每位學生都能獲得成功。教育督導中對學生的評價應趨向于評價內容的多元化、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教育家陶行知認為“學校應是學生成長的搖籃,兒童快樂的源泉,學生獲得成功的地方”。充分實現課堂功能的轉變。課堂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地方,更是一個學生成長與成才的空間。課堂教學就是教師給學生的發展創造最合適的環境。努力構建最優化的教學存在形態,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現,互動探究。
3.堅持教師為本。教師是學校工作的中堅力量,是學校發展的第一生產力。同樣,督導學校師資安排,人員使用也重要。學校是否合理、恰當的使用教師,使教各盡所能、人盡其才,最大限度的調動每一位教師的師積極性,充分發揮每一位教師的最佳潛能。督導學校領導是否知人善任,熟悉每一位教師的專業和特長,了解每一位教師的的興趣和愛好,掌握每一位教師的業務素質、勞動態度、健康狀況,量才使用;是否合理優化組合,讓他們充分揚長避短,完全釋放群體能量;是否充分依靠、信任教師,實現與教師的零距離溝通;是否致力培養教師,要給教師創造較多的學習、交流機會、提供較多的自我展示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