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綦江區(qū)新盛小學,重慶 401420)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意識到精準掌握數學教材是開展教數學教學的關鍵所在,教師只有在對教材不斷的進行深度研讀的前提下,才能夠從編者角度、學生角度或教師的角度全方位出發(fā),深刻意識到教材中知識點的精華。因此教師只有在對教材剖析越深的前提下,才能夠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不斷的進行消化,從而將較為困難的問題進行化解。同時,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去讀學生、想學生、為學生,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分析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然后再與知識起點融合,確定教學起點,從而針對性的來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最終才能增長教學效果的可測部分和生長部分。
例如,教學《比例的認識》時,教材中呈現: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靜態(tài)的意義建構只是基于計算意義和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這只是淺顯的,接著深度研讀教材,對不同版本的教材進行對比,理清教學順序,拓展比例的內涵與外延,豐富學生對比例意義的建構。另外,學生方面:在學比例之前,學生已對比的意義、性質和比值的意義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較充分認識,在掌握比例這部分知識后,將為進一步學習正、反比例的意義,用比例的方法解應用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課前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度剖析,站在學生的角度,課中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消化掉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也可以解決一些比較困難的問題。比如,教師可以在教學后對學生提出問題,如“這節(jié)課我們一直類比著比學習比例,比與比例只是一個字的區(qū)別,那它們實際具有什么區(qū)別呢?“通過問題的引入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更好地掌握與理解課堂所學內容。這樣一來,教師以不同的身份走近教材,走進學生,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本質認知,深度學習的課堂才能真正落實。
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意識到,只有在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并且創(chuàng)建真實問題情境的前提下,才能夠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深度的進行把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創(chuàng)設基于學生經驗和知識真實情境的前提下,從而來促進教學內容和學生已有經驗的溝通,這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一步融會貫通,利用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相關問題,并且進一步提煉出新的問題。教師必須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給予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空間,從而為學生學好數學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
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必然會用到小學數學教師所講解的統(tǒng)籌安排技巧,溝通了教學中的“數學化”與“生活化”,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
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僅要注重學生學習的效果,更應該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給予相關的點撥,并且要運用多維的評價方式給予學生贊許和肯定,使學生增強學習信心,從而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更加理解學習內容。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對學生采用的是單向評價方式,因此學生并不能夠意識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而評價的內容相對來講也是較為簡略,只是關注學生作業(yè)分數的高低或者是答案的對錯,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導致學生學習具有較強的功利性,因此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結合學生課常表現,從學習積極性、學習能力、知識掌握水平、進步速度等多方面觀察,從而對學生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以及情感價值觀等多個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同時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更積極、正向的激勵方式,促進學生的學習的信心。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有效的利用深度學習策略,不僅僅能夠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內容的理解,也能夠使教師及時地把握學生學習情況,并且利用與學生生活相近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而教師也要注重關注教學的過程,通過多維的評價方式來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鼓勵學生敢于自主探究,從而使深度學習活動真正發(fā)生,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效果與效率,為學生更好的學好數學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