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高等師范學校,江蘇 徐州 221006)
雖然教育部已經把民樂列為高校教學的一項必備內容,但從實際教學中可以看到,很多高校和大專院校并沒有按照國家規定開展教學活動。即使開展了民樂教學,也常常被作為選修課程,并未對民樂的傳承和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同時,很多高校對音樂教學的關注度不夠,缺乏相應的民樂教學設施,只有簡單的一些民族樂器,無法滿足民樂專業的學生對多樣化課程的需要。據了解,在高校中,民樂教師資源也十分缺乏,很多民樂課堂難以配備專業的民樂教師進行教學,阻礙了民樂的發展和進步,導致民樂學生難以獲得全面的發展,更難以具備民樂指揮的素養。
現階段的音樂課堂雖然已經具備相對完整的體系,但是師范類院校會有偏重聲樂和鋼琴的現象,授課內容具有局限性。師范類院校常以學生在國際性的聲樂、鋼琴、小提琴等西洋器樂演奏比賽中獲獎,作為衡量教學成果的重要指標。在師資力量的配備、課程教學的安排、樂器設備的使用、民族音樂的教育等都被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師范類高校對民樂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因而很多高校學生對民樂理論知識欠缺,難以掌握并熟練運用。學生民樂素養的高低水平直接影響著未來的職業發展,其民樂水平偏低,將導致民樂指揮必備素養的缺失,不利于后期民樂學生的長久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雅的音樂教育越來越重視,很多家長在幫助學生選擇所學專業時也都偏向洋氣的西洋樂專業。在很多城市,家長會在學生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讓其學習各類樂器,培養多樣化的興趣愛好,這對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都起到了有效的的推動作用。但是,我們在高校中可以觀察到,學習西洋樂器的學生人數遠遠超過學習民族樂器的學生人數;西樂教師的比重明顯高于民樂教師的比重。這表現出重視西樂、輕視民樂的現象,這不僅影響著社會上音樂文化的價值取向,同時我們的傳統民樂也沒有得到良好的繼承個發展,更不利于學生音樂素養的全面提高。
傳承了上千年的音樂文化,具有十分廣泛的概念,不僅融入了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鮮明特點,也吸收了優秀的外來元素,民族音樂相比于西洋音樂來說更難掌握和駕馭,要想將民樂發揚壯大,需要民樂指揮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民樂指揮是隨著民樂交響化、民族管弦樂團的出現而逐漸發展起來的。作為民樂指揮需要具備相應的民樂基礎,同時對樂隊中樂器所呈現出來的音色、音量、表現技巧等掌握到位。民樂當中采用的樂器種類繁多、各有不同,幾乎共性的表現很少,非常注重細節上的處理,這就需要民樂指揮發揮主觀能動性,呈現出個性化和差異化的作品,更要深刻了解民樂的基本內涵。在我國民樂的發展中,因地域和文化差異的不同,各個地方都有較明顯的地方特色,因而民樂的發展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尤其是眾多的少數民族音樂也在民樂的發展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就造就出民樂素材種類多,題材也比較豐富的特點,這對于民樂指揮來講是一件有利的事情。但是,很多民樂指揮由于對音樂的特質和文化內涵理解不夠,常常缺乏對作品更深層次的把握,在作品的演繹中也常常感受不到重點,很難對作品進行分析和處理,也會因為在作品中出現的失誤和瑕疵感到迷茫,因此陷入低谷期,這就需要民樂指揮深刻認識到民樂中存在的差異性和多樣性,綜合理解和運用掌握。
要想呈現出一場完美的音樂演出,民樂指揮在其中必然要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完美的指揮演奏可以充分展現音樂的價值,帶給觀眾愉悅的精神享受,讓觀眾領悟到音樂的無窮魅力。因此,民樂指揮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技巧和審美水平,充分地理解作品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并進行音樂創作,通過發揮自已的專業技巧,將自已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準確地通過音樂的演奏傳達出來。東西方在音樂的審美方面是不同的,節奏上來看,西方一般是將時值進行等分,而中國民樂種類較多,相對自由和隨性。音調上來看,西樂更注重功能性的作用和聲音的運用,傳統民樂還是以單聲部旋律為主。以此我們可以發現,民族管弦樂不同于西方交響樂和傳統民樂,作為民樂指揮,要具有強烈的責任心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多接觸優秀的民樂作品,多思考,將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審美特征結合起來,融匯成自己的審美理念。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文化藝術的不斷發展,民樂的發展需要順應時代的要求進行繼承和發展。民樂指揮在其所對應的相關領域具有更廣泛的應用意義。指揮不僅僅可以為音樂處理做服務,還可以為音樂本身的發展創造無限的價值。因而,民樂指揮要充分認識到在目前民樂應用中的不足,不斷提高自身的必備素養,推動民樂更好的發展。